外滩1号到33号:每一座老建筑都写满故事
外滩1号到33号:每一座老建筑都写满故事
上海外滩,被誉为“万国建筑博览”,是上海最具代表性的地标之一。从19世纪中叶开始,这里就矗立起一座座风格各异的建筑,见证了上海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国际大都市的历程。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些充满故事的老建筑,感受它们独特的魅力。
外滩1号:从“外滩第一楼”到艺术殿堂
外滩1号,又称亚细亚大楼,建于1916年,曾是外滩最高的建筑,被誉为“外滩第一楼”。这栋7层的巴洛克式建筑最初由英国麦边洋行投资,后被亚细亚火油公司长期租用。解放后,这里曾是上海市冶金设计院的办公地,如今则是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的总部。
2019年,经过修缮的亚细亚大楼华丽转身为上海久事国际艺术中心,成为外滩新的文化地标。这里集合了东一美术馆、佳士得拍卖行等知名艺术机构,定期举办各类艺术展览和文化活动,让这栋百年建筑焕发出新的生机。
外滩2号:从社交场所到奢华酒店
外滩2号原为上海总会大楼,建于1864年,曾是英国在沪侨民的重要社交场所。这栋建筑采用了典型的三段式设计,中部的爱奥尼柱式石柱和巴洛克式风亭彰显着其高贵的气质。1971年,这里改名为东风饭店,后又成为上海外滩华尔道夫酒店的一部分。酒店内部保留了原有的装饰风格,尤其是那长达34米的黑白大理石酒吧柜台,成为了酒店的一大亮点。
外滩12号:被誉为“远东第一楼”的建筑杰作
外滩12号的汇丰银行大楼被誉为“从苏伊士运河到远东白令海峡最讲究的建筑”。这栋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由英商德罗·考尔洋行设计,于1923年建成。大楼主体高五层,中央部分高达七层,穹顶设计形似罗马万神殿,外立面采用仿古典砖石结构,六根爱奥尼克复合柱贯通二至四层,显得格外雄伟壮观。
外滩13号:见证上海海关百年沧桑
外滩13号的海关大楼是上海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最早这里是一座中国衙门式的关署,1893年翻建成哥特式的红砖建筑,1925年再次重建为现在的模样。大楼由公和洋行设计,正立面是典型的多立克柱式,钟楼高达10层,是仿美国国会大厦的大钟制造的,在美国造好后运到上海组装,是亚洲第一大钟,也是世界著名大钟之一。
外滩19号:和平饭店的传奇故事
外滩19号原为汇中饭店,是上海现存最早的饭店之一。这栋新文艺复兴风格的建筑始建于1906年,曾是上海最豪华的酒店之一。1952年停业后,这里改为和平饭店南楼。2010年,全球最大的钟表集团斯沃琪对大楼进行了整体修缮,将其改造为斯沃琪和平饭店艺术中心,成为艺术家驻留和展览的空间。
外滩20号:沙逊大厦的传奇故事
外滩20号的沙逊大厦是外滩最高的建筑之一,高达77米,共十二层。这栋芝加哥学派哥特式建筑由犹太商人Victor Sassoon构思并创建,位于上海的南京东路和外滩的交叉口。这栋楼最广为人知的名字是“沙逊大厦”,现在是上海和平饭店的北楼。
外滩23号:中国银行大楼的民族自豪
外滩23号的中国银行大楼是外滩建筑群中唯一一幢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和建造的大楼。这栋1937年建成的建筑展现了中国建筑师的精湛技艺,是上海最成功的摩天大楼之一。1941年,大楼曾被汪精卫的伪储备银行占用,现为中国银行上海分行的办公地。
外滩建筑的保护与活化
近年来,上海市政府和相关机构对外滩建筑进行了大规模的保护和修缮工作。以上海久事国际艺术中心为例,其修缮团队在保留建筑原貌的同时,对其内部进行了现代化改造,使其成为集艺术展览、拍卖、金融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空间。这种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的方式,不仅让老建筑重获新生,也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更多接触艺术、了解历史的机会。
实用贴士:如何打卡外滩建筑
最佳拍摄点:外白渡桥是拍摄外滩全景的最佳位置之一,可以同时捕捉到黄浦江两岸的风光。此外,外滩观景平台也是拍摄日落和夜景的绝佳地点。
参观建议:部分建筑如上海总会大楼(现为华尔道夫酒店)、汇丰银行大楼(现为浦东发展银行)等,虽然内部不对外开放,但其外观和历史价值仍值得一看。建议选择工作日参观,避开周末和节假日的人流高峰。
交通指南:乘坐地铁2号线或10号线至南京东路站,即可轻松抵达外滩。
外滩的建筑不仅是上海的地标,更是中国近代史的见证者。每一栋建筑背后都藏着独特的故事,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和发现。下次当你漫步在外滩时,不妨停下脚步,仔细观察这些建筑的细节,感受它们所承载的历史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