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小雅·采薇》背后的文化故事
《诗经·小雅·采薇》背后的文化故事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几句流传千古的诗句,出自《诗经·小雅·采薇》,描绘了一位戍边士兵的归途所见所感。这首诗不仅是一首反映戍边战士生活与情感的诗歌,更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传统之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
创作背景与历史意义
《采薇》出自《诗经·小雅·鹿鸣之什》。其创作背景与周朝时期的战争相关,周代北方的猃狁(即后来的匈奴)强悍,经常入侵中原,给北方人民带来灾难。历史上有周天子派兵戍守边外和命将士出兵打败猃狁的记载。从诗的内容看,大约是周宣王时代的作品,应是将士戍役劳还时所作。诗中唱出从军将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的情怀。不过关于其写作年代说法不一,也有观点认为在文王之时,西有昆夷之患,北有猃狁之难,以天子之命,命将率遣戍役,以守卫中国,故而创作此诗。
这首诗通过四季变换和自然景象,展现了士兵从出征到归来的心理变化。诗中“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等句,直接点明了战争给家庭带来的破坏和痛苦。整首诗以自然景物的变化映衬人物情感,表达了对战争的厌倦、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归途中的孤独与无助,是中国文学中反战诗歌的经典之作。
“薇”的文化内涵
“薇”在诗中不仅是简单的食物,更是一种文化符号。薇是古人较早食用的一种野蔬,《诗经》几次出现其名。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说:“薇生麦田中,原泽亦有,故《诗》云‘山有蕨、薇’,非水草也。即今野豌豆,蜀人谓之巢菜。蔓生,茎叶气味皆似豌豆,其藿作蔬、入羹皆宜。”
南宋李唐的《采薇图》(局部) 资料图片
现在看李时珍薇的解释简明易懂,哪知古代学人为辨识它曾有过一段较长的历史过程。薇是什么样子?是草,还是野蔬?是长于水边,还是长于山地?《尔雅》说“薇,垂水”,由此而起,“薇草生水旁而枝叶垂于水”“薇生水旁,叶似萍”“薇生海、池、泽中,水菜也”之类注疏颇多。然而,《诗经》说“陟彼南山,言采其薇”“山有蕨薇”;司马迁《史记》所记伯夷、叔齐采薇是在首阳山上,况且有歌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分明说的是薇在山上,怎么有人说它生长在水边呢?
三国陆玑《诗疏》说:“薇,山菜也,茎叶皆似小豆,蔓生,其味亦如小豆,藿可作羹,亦可生食。今官园种之,以供宗庙祭祀。”以《诗经》说薇是山菜,以官园之薇证其形、味,陆之说令人深信不疑。
李时珍说“薇生麦田中,原泽亦有”,是指原野与水边皆有生长。清代吴其濬《植物名实图考·蔬类》说薇:“今河畔弃壖,蔓生尤肥,茎弱不能自立,在山而附,在泽而垂,奚有异也?”看来薇只是靠山者说生于山、靠水者说生于水,各述一面之词,其实薇还是那个薇。
《诗经》中有“采薇采薇,薇亦作止……采薇采薇,薇亦柔止……采薇采薇,薇亦刚止”,说的是薇从幼苗初发,到渐渐长大被采摘的过程。“采”字用得非常恰当。野豌豆初生时棵小叶细,不值得一剜;待长大后茎尖下的部分嘴嚼如老草,难以下咽,因而人们食用它只能采摘其茎尖。若取整棵喂牛羊,也不用铲剜,用手薅之最为方便。
说到薇,不能不说鲁迅。他是否吃过薇不见文字记载,可他的小说《采薇》中对采薇的描写却是既丰富多彩、又合乎实际的。一是说到吃法,因伯夷、叔齐仅以薇为食,吃多了味道难免单调,再说采多了也要想办法储存,于是鲁迅写出了“薇汤,薇羹,薇酱,清炖薇,原汤焖薇芽,生晒嫩薇叶……”再就是采法:“然而近地的薇菜,却渐渐的采完,虽然留着根,一时也很难生长,每天非走远路不可了。搬了几回家,后来还是一样的结果。而且新住处也逐渐地难找了起来,因为既要薇菜多,又要溪水近,这样的便当之处,在首阳山上实在也不可多得的。”做法多样、采摘留根、住处靠水,鲁迅真是想象力独到,不愧为小说大家。
薇最早出现在《诗经》,司马迁《伯夷列传》给它赋予另一层意义,让后世学人探讨不止,也使它广为众知。
后世影响与解读
南宋画家李唐创作的《采薇图》,以《诗经·小雅·采薇》为灵感,描绘了伯夷、叔齐在首阳山采薇的故事。这幅画不仅是对《诗经》内容的再现,更体现了宋代文人对古代士人精神的追慕。
鲁迅先生在小说集《故事新编》中也有一篇《采薇》,以现代视角重新诠释了伯夷、叔齐的故事。鲁迅通过幽默讽刺的语言,展现了这对兄弟在首阳山采薇为食的生活,既是对历史的戏谑,也是对现实的隐喻。
现代文化中的“采薇”
在当代文化中,“采薇”这一意象也被广泛运用。例如,在电视剧《思美人》中,“采薇”作为一个具有独特性格和角色功能的人物出现,虽然具体剧情信息较少,但这一设定无疑是对《诗经》文化的延续和创新。
《诗经·小雅·采薇》不仅是一首反映戍边战士生活与情感的诗歌,更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传统之一。通过战士在戍边过程中的所见、所感、所思,深刻反映了战争给普通民众带来的痛苦,以及人们对和平、对家庭团圆的渴望。而电视剧《思美人》中的“采薇”,则以一个具有独特性格和角色功能的人物,侧面反映出剧中主要人物的性格、地位等,推动剧情发展。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这首经典之作及其背后的文化故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