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薪顽疾待解:民营企业成风险源
欠薪顽疾待解:民营企业成风险源
岁末年初,正值农民工工资结算高峰期,欠薪问题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最新数据显示,受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影响,部分行业欠薪问题有所抬头,非工程建设领域的欠薪现象也呈现上升趋势。这一问题不仅关系到广大农民工的切身利益,更影响着社会的和谐稳定。
民营企业成欠薪“重灾区”
近年来,民营企业逐渐成为欠薪问题的高发区。以建筑行业为例,重庆某民营建筑企业曾雇佣劳务农民工3万多人,但由于合作的房地产开发商爆雷,目前仍被拖欠工程款21亿元。在陕西万豪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承接的西咸新区泾河新城协同创新中心项目中,合同金额1714.5万元且全额垫资施工,目前尚有719万元工程款未结清。
欠薪问题的蔓延,已经对整个产业链造成了连锁反应。上游企业的欠款,直接导致下游企业资金链紧张,无法及时支付工人工资和材料款。一些企业为了维持运营,不得不借新债还旧债,陷入复杂的三角债困境。更有甚者,为了完成工程项目,企业负责人不得不通过高利贷等方式筹集资金,进一步加剧了企业的经营风险。
欠薪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民营企业欠薪问题的根源,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房地产行业持续低迷。许多建筑企业与房地产开发商合作,一旦开发商资金链断裂,建筑企业往往首当其冲。由于出险开发商多数资不抵债,建筑企业追讨欠款的难度极大。
二是地方政府项目欠款。一些地方为了追求政绩,盲目上马“形象工程”,要求企业垫资施工,导致企业资金压力巨大。即使项目完工,也因各种理由拖延验收和结算,使企业陷入长期的债务纠纷。
三是建筑行业垫资施工的普遍现象。在建筑领域,先行垫资几乎是行业惯例。然而,当工程完工后账款久拖不结,企业只能通过借新债还旧债的方式维持现金流,一旦资金链断裂,就会引发连锁反应。
多管齐下治理欠薪顽疾
面对日益严峻的欠薪问题,各地各部门积极行动,创新治理手段,加大执法力度。
在安徽合肥,公安部门建立了欠薪事件风险监测预警模型,通过大数据分析实现欠薪线索的及时发现和靠前处置。重庆丰都则成立了农民工工资争议速裁庭,简化程序,提高纠纷解决效率。
在司法层面,最高人民检察院连续六年发布打击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犯罪典型案例。2024年,全国检察机关依法批准逮捕此类犯罪612件617人,同比上升17.2%和16.9%;依法提起公诉1495件1866人,同比上升4.4%和7.3%。同时,检察机关还注重宽严相济,对具有自首、认罪认罚并全额退赔获得谅解的犯罪嫌疑人,依法从宽处理。
典型案例:恶意欠薪终获刑
2016年至2021年,被告人余某斌借用河南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经营资质,承包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某工地工程项目。项目完工后,某房地产公司按时结清了应付工资,但余某斌却将上述款项用于购车、购房和其他工地项目建设及个人消费,拖欠崔某洋等180名工人工资共计人民币528万余元。
2023年10月23日,通辽市科尔沁区人民法院以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判处余某斌有期徒刑二年六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十万元。这一案例充分说明,对于恶意欠薪行为,司法机关将坚决予以打击。
标本兼治:构建长效治理机制
要从根本上解决欠薪问题,需要从制度层面入手,建立长效机制。一方面,要继续完善农民工实名制管理、工资保证金、工资专用账户等制度,从源头上预防欠薪行为的发生。另一方面,要加大对恶意欠薪行为的惩处力度,提高违法成本。
同时,还需要加强项目审批管理,严格执行项目资本金制度,防止盲目上马“形象工程”。对于一些地方要求企业垫资搞“政绩工程”的行为,应严肃问责。只有标本兼治,才能真正破解欠薪难题,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我国有近3亿农民工,他们活跃在各行各业,撑起了一个个家庭的吃穿用度。保障好他们的劳动报酬权益,不仅关系到社会公平正义,更关乎社会和谐稳定。在治理水平不断提升的当下,拿出更多制度性、长效性的举措,进一步提高欠薪治理效能,定能从源头上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让他们回家的行囊里多一分安心、多一些暖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