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来心理健康大变局:你感受到了吗?
十年来心理健康大变局:你感受到了吗?
2025年,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宣布将2025年至2027年确定为“儿科和精神卫生服务年”,计划到2025年实现每个地市至少有一家医院提供精神和睡眠障碍门诊服务。这一举措的背后,是中国心理健康服务在过去十年间取得的显著进展,以及当前仍面临的诸多挑战。
心理健康服务的快速发展
近年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心理健康问题。据统计,中国约有5400万人患有抑郁症,4100万人患有焦虑症。为应对这一挑战,国家卫健委在2023年启动了为期三年的行动计划,目标是在“十五五”期间全面完善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服务体系。
在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国家层面将推动扩充国家精神疾病医学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积极发展精神疾病临床重点专科。省市层面则致力于扩大服务覆盖范围,提升服务能力。同时,加强儿科和精神科专业人才培养,院内编制、薪酬待遇等政策酌情倾斜。
社会对心理健康态度的变化
随着心理健康服务的普及,公众对心理健康问题的态度也在悄然变化。以远程医疗为例,根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2020年6月我国在线医疗的用户规模达到2.7亿人,使用率为29.4%,而到2023年6月,这一数字已增长至3.64亿人,使用率达到33.8%。
然而,最新的研究也显示,公众对心理健康的态度首次出现下滑,特别是在社区护理和支持方面。尽管人们对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接受度有所提高,但总体上对有心理健康问题的人一起生活的意愿下降了。这些变化可能受到新冠疫情和生活成本危机等因素的影响。
面临的挑战与困境
尽管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中国心理健康服务仍面临诸多挑战。首先,社区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标准化不足。不同社区在心理服务机构的设置上存在较大差异,有的社区设立了专门的心理健康服务中心,而有的社区则需要依托其他机构开展心理服务,导致服务的专业性和规范性参差不齐。
其次,社区心理服务机制尚不健全。服务对象、内容和范围都较为有限,主要针对高危人群和特殊人群,而一般居民的心理健康需求往往难以得到及时关注。此外,专业服务人员短缺,社区普遍缺乏稳定在岗的专业心理咨询师。
影响因素分析
新冠疫情无疑是影响心理健康服务发展的重要因素。疫情期间,远程医疗的使用量大幅增加,公众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度也显著提升。但同时,疫情带来的经济困境和生活压力,也导致一些人对心理健康服务的态度趋于保守。
此外,生活成本危机、就业压力等社会经济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众对心理健康服务的接受度。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一些人可能更倾向于将注意力和资源集中在基本生活需求上,而忽视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改善建议与未来展望
面对当前的挑战,需要从多个层面采取措施:
加强社区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确保服务的专业性和连续性。
扩大服务覆盖面,将心理健康服务从高危人群扩展到普通居民,实现全人群覆盖。
加大专业人才培养力度,提高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人员的数量和资质。
建立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确保心理健康服务的长期稳定发展。
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和宣传,消除对心理问题的歧视和偏见,提高公众对心理健康服务的接受度。
心理健康是全民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础。面对当前的挑战和机遇,需要政府、社会、家庭和个人共同努力,构建更加完善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心理健康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