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万人坑:一段不能忘却的历史见证
大同万人坑:一段不能忘却的历史见证
“万人坑”是大同市煤矿展览馆的别称,自1962年建馆以来,先后接待上百万中外凭吊者,成为闻名全国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万人坑”位于大同市矿区煤峪口南沟,分上、下2个洞,上洞宽5米多,深40余米,系一自然山洞,下洞宽4米左右,深70余米,为旧时小煤窑的坑道。2个洞内层层叠叠堆满了二战期间日军占领大同市后杀戮或迫害致死矿工的尸体。此处是目前国内现存最大、最完整的一个“万人坑”,也是日军侵华遗址中唯一能够见到被害同胞尸骸的地方。
1937年至1945年,日本侵略者占领大同煤矿期间,实施了惨绝人寰的“以人换煤”政策。他们从山东、江苏、河南、安徽、河北等地抓骗劳工,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强迫其劳动。据统计,平均每出230吨煤就有1名矿工死亡,8年间共造成6万多名矿工惨死。
矿工们每天要在井下工作12至16小时,吃的是窝头、黑豆饼和发霉的“兴亚面”,住的是拥挤不堪的土房,病了不给医药,爬不起来就让拉尸队抬着扔进“万人坑”。更令人发指的是,疑为传染病的矿工甚至会被活活烧死。大同的野狼、野狗因为长期食用死难矿工的尸体而变得肥硕异常。
1962年,大同煤矿万人坑遗址纪念馆正式建立。2005年起,山西省政府和同煤集团共同出资5000多万元,对纪念馆进行大规模扩建与维修。如今的纪念馆占地33.7万平方米,包括展览厅、多媒体演示厅、“万人坑”悼念厅等设施,通过丰富的历史资料和现代科技手段,向世人揭露那段黑暗历史。
每年清明节期间,许多单位、学校和社区会组织人员前往凭吊,敬献花圈并默哀,以此缅怀死难矿工,同时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
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大同万人坑遗址不仅承载着沉重的历史记忆,更激励着后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它时刻提醒着我们:铭记历史,珍爱和平,警示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