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经不用忍忍忍!中医5种方法巧治
痛经不用忍忍忍!中医5种方法巧治
痛经是许多女性在生理期会遇到的困扰,不仅表现为小腹疼痛,还可能伴有腹泻、头晕乏力等症状。中医认为痛经的病因病机可概括为“不通则痛”或“不荣则痛”,通过辨证论治,可以采取中药口服、中药热敷、针灸疗法等多种方法进行调理。
月经是女性特有的生理现象,而伴随生理期而来的小腹胀痛、腹泻、头晕乏力、恶心呕吐等一系列症状,困扰着许多女性。尤其是痛经,即女性正值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则剧痛昏厥者。
为什么生理期会有痛经反应?
中医认为,痛经的病因病机可概括为“不通则痛”或“不荣则痛”。非经期时,冲任气血平和,不发生疼痛,而在经期和月经前后,由于血海由满盈而溢泻,气血由盛实而骤虚,冲任、胞宫气血变化急骤,致病因素乘时而作,引起痛经。
痛经发作时,疼痛程度不同,有的女生会同时出现呕吐、恶心甚至腹泻的情况,用现代医学解析有以下原因:
与女性的子宫位置有关:过度后屈的子宫像性格内向的人习惯往后靠,经期排出经血会更费劲一些;而子宫前位像性格外向的人,总喜欢往前凑热闹,排出经血也会顺畅点。
更关键的是体内前列腺素:前列腺素就像子宫的“兴奋剂”,促进子宫收缩、排出经血。当前列腺素分泌过多时,会让子宫处于“缺血缺氧”状态,出现痛经。若前列腺素“不小心”释放到我们的血管中,就会引起相应的胃肠道收缩,出现恶心、呕吐甚至腹泻的情况。
中医辨证痛经有哪些证型?
中医认为,痛经的病因病机可概括为“不通则痛”或“不荣则痛”,其证重在明辨寒、热、虚、实。
- 实证
- ①气滞血瘀型:患者平时情绪比较抑郁,容易生气,气滞血瘀造成的瘀血阻滞于胞宫引起的疼痛。
- ②寒凝血瘀型:经期前后或产后受寒邪、食生冷,或者久居湿地引起的寒邪阻滞胞宫、瘀血内阻引起的疼痛。
- ③湿热血瘀型:平时个人体质是湿热型体质,在经期前后感受湿热之邪引起的湿热瘀阻胞宫引起的不通。
以上三方面都是因为瘀血阻滞胞宫引起的“不通则痛”。
- 虚证
- ①气血虚弱型:平时脾胃较虚弱,饮食不洁,引起气血相对不足,造成子宫冲任失于濡养引起疼痛。
- ②肝肾亏损:患者先天禀赋不足,或者由于多产、房劳,损伤肾气引起的子宫冲任失于濡养。
中医调治痛经的特色与优势有哪些?
运用中医治疗痛经以止痛为核心,以调理胞宫、冲任气血为主,治疗分两步走:经期痛经发作时重在调血止痛以治标,及时缓解疼痛,平素求因以治本。结合月经期、量、色、质及兼证、舌脉,并根据体质情况,参考发病相关因素等辨其寒热虚实,虚者补之、实者通之,予以对症调治。
1.中药口服
通过辨证病属寒热虚实进行分证论治,归结一个“通”为治疗原则:虚者补而通之,实者行而通之,寒者温而通之,热者清而通之。通过辨证论治,一人一方,进行个体化治疗。
2.中药热敷+TDP灯治疗
将中药粉调成膏状后敷于下腹部或腰骶部,并通过TDP灯促进药物吸收,以达到止痛效果。
3.针灸疗法
普通针刺、温针灸、电针等方法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调经止痛。通常在痛经发作前1周开始治疗1—2次。
4.埋线疗法
运用可吸收羊肠线埋入穴位持续刺激,以调理脏腑、补虚泻实、调和气血、疏通经络,达到止痛之功效。
5.耳穴压豆
人体的五脏六腑在耳廓有相应的穴位分布,通过对局部耳穴的刺激,疏通经络,调经止痛。
以上治疗建议女性朋友在非月经期就要开始,既可温通经络、调和气血、祛寒除湿,还可增强机体免疫力。
痛经痛苦难捱,怎么办?3个方法帮您缓解
1.喝热水+热敷小腹。经期期间如果出现痛经不适症状,可以通过喝热水或用热毛巾、暖宝宝等热敷小腹,缓解疼痛感。
2.提前服用止痛药。在出现轻微疼痛时可以选择服用止痛药,止痛药最好不要空腹吃,可能会刺激胃肠道。
3.穴位按摩(合谷穴、三阴交穴)。对穴位进行按压,维持1至2分钟,有酸胀感即可。
若以上方法均对症状没有明显改善或疼痛难忍,则建议前往医院就诊,寻求专业治疗。
女性朋友在生理期间应该注意什么?
1.经期禁止同房,避免可能引起细菌逆行而上进入子宫腔,引起子宫内感染,同时应勤换卫生巾等,注意清洁。
2.忌吃太咸的食物及喝浓茶、咖啡,容易引起体内盐分和水分储留;避免辛辣刺激寒凉之品,保证营养均衡,增强身体抵抗力。
3.经期避免剧烈运动。日常可以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身体抵抗力,并促进血液循环及新陈代谢。
4.提醒女性朋友们要特别注意:下腹部疼痛不一定就是痛经,要结合病史和检查注意与异位妊娠、黄体破裂、盆腔炎、阑尾炎等疾病进行鉴别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