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汇款诈骗频发,银行成功拦截守护资金安全
跨境汇款诈骗频发,银行成功拦截守护资金安全
近日,兴业银行上地支行成功拦截一起电信诈骗案件,守护了客户资金安全。这起案件中,一位老年客户在办理39万元现金存款业务后,突然提出要将转账限额提升至50万元。面对这一异常请求,银行柜员李頔立即警觉起来。在询问过程中,客户表现得遮遮掩掩,频繁查看手机且无法明确说明转账需求。最终,在银行工作人员的坚持下,客户意识到自己可能陷入电信网络诈骗的圈套,打消了转账的念头。
这起案件的成功拦截,不仅展现了银行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也提醒我们跨境汇款诈骗手段日益翻新,需要时刻保持警惕。当前,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形势依然严峻复杂。据统计,2023年电信网络诈骗受害者的平均年龄为37岁,18岁至40岁的占比62.1%,41岁至65岁的占比33.1%。其中,刷单返利、虚假网络投资理财、虚假购物服务、冒充电商物流客服、虚假征信等10种常见诈骗类型发案占比近88.4%。
跨境汇款诈骗作为电信网络诈骗的一种重要形式,其手法也在不断翻新。常见的诈骗手法包括:
邮箱入侵诈骗:诈骗分子通过入侵企业或个人邮箱,获取交易信息,然后冒充合法身份,要求更改收款账户,诱使受害者将资金汇入诈骗账户。
虚假投资理财诈骗:诈骗分子通过网络平台、短信等渠道发布虚假投资理财信息,吸引目标人群加入群聊,通过聊天交流投资经验、拉入内部“投资”群聊、听取“投资专家”“导师”直播课等多种方式获取受害人信任。在此基础上,诈骗分子打着有内幕消息、掌握漏洞、回报丰厚的幌子,诱导受害人在特定虚假网站、APP小额投资获利,随后诱导其不断加大投入。
虚假购物服务诈骗:诈骗分子在微信群、朋友圈、网购平台或其他网站发布低价打折、海外代购、0元购物等虚假广告,以及提供代写论文、私家侦探、跟踪定位等特殊服务的广告。在与受害人取得联系后,诈骗分子便诱导其通过微信、QQ或其他社交软件添加好友进行商议,进而以私下交易可节约手续费或更方便为由,要求私下转账。
冒充电商物流客服诈骗:诈骗分子通过非法途径获取受害人购物信息后,冒充电商平台或物流快递客服,谎称受害人网购商品出现质量问题、快递丢失需要理赔或因商品违规被下架需重新激活店铺等,诱导受害人提供银行卡和手机验证码等信息,并通过共享屏幕或下载APP等方式逃避正规平台监管,从而诱骗受害人转账汇款。
2024年,江苏法院审结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案件2654件,涉及8493人,同时审结帮信、掩隐等关联犯罪案件7381件,涉及12585人。这组数据充分说明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形势的严峻性。
面对跨境汇款诈骗,银行和公众应该如何防范?
对于银行机构:
- 加强员工培训,提高识别诈骗的能力
- 建立健全反欺诈系统,对异常交易进行监控
- 加强客户身份识别和尽职调查
- 开展反诈宣传教育,提高客户防范意识
对于个人用户:
- 提高警惕,不轻信陌生来电和信息
- 核实对方身份,尤其是涉及资金转账时
- 保护个人信息,不随意透露银行账户、密码等敏感信息
- 如遇可疑情况,及时向银行或警方求助
电信网络诈骗犯罪较传统诈骗犯罪迷惑性更强,群众往往很容易上当受骗,造成巨额财产损失。江苏法院在依法严惩犯罪分子的同时,用足用好追缴、没收违法所得、责令退赔等法律手段,尽最大努力挽回被骗群众的经济损失,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此次发布的“刘某梅等人诈骗案”,法院在审判过程中,同步推进追赃挽损工作,协同有关部门及时查扣、冻结涉案账户赃款,动员被告人积极退赃退赔,最大限度保护了被骗群众的合法权益。
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是一项长期工程、系统工程。全省法院将进一步强化责任担当,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依法严惩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及关联犯罪,积极参与综合治理、源头治理,以更大的力度、更实举措将打击治理工作不断引向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