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大闸蟹,你真的会吃吗?
冬季大闸蟹,你真的会吃吗?
金秋时节,正是大闸蟹最肥美的时候。然而,近日有报道称大闸蟹可能致癌,这让不少美食爱好者望而却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临床营养科营养医师卞冬生对此进行了详细解答。他解释说,虽然蟹黄、蟹膏中的二噁英等有害物质含量较高,但控制摄入量是安全的。此外,对于高脂血症、胆囊炎等患者应谨慎食用。那么,如何正确地享用美味的大闸蟹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专家怎么说吧!
大闸蟹的营养价值
大闸蟹的营养价值极高,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A、B2、B1,以及磷、钙、铁等微量元素。其中,蟹肉的蛋白质含量最为丰富,大闸蟹80%的蛋白质都在蟹肉中。此外,蟹肉还含有多种不饱和脂肪酸和矿物质,尤其是维生素A的含量高于其他陆生及水生动物。
如何安全食用大闸蟹?
关于大闸蟹的安全性,卞冬生医师表示,虽然蟹黄、蟹膏中的二噁英等有害物质含量较高,但只要控制摄入量,适量食用是安全的。建议每次食用不超过2只,每周不超过2-3次。
正确的食用方法
大闸蟹的食用方法讲究技巧。首先,应先剪掉大闸蟹的八只脚,包括两只大钳,放凉后其中的肉会自动与蟹壳分开。然后,去掉蟹掩(即蟹肚脐部分的一小块盖),顺势揭开蟹盖。先吃蟹盖部分,用小勺把中间的蟹胃部分舀出,轻轻将外面包裹着的蟹黄吮干净。注意,不要吮破中间那个呈三角锥形的蟹胃,应将其丢弃。
吃完蟹盖轮到蟹身,先用剪刀将多余的蟹脚、蟹嘴和蟹肺剪掉。用勺柄将蟹身中间一个呈六角形的片状物挑出来,那是蟹心部分,丢弃。用小勺舀点醋淋在蟹身上,然后把蟹身的蟹黄蟹膏吃干净。把蟹身掰成两半,此时可见呈丝状的蟹肉。只要顺着蟹脚来撕,就可以将蟹肉拆出。用剪刀把蟹腿剪成三截,最末一截蟹脚尖可充当工具。先用蟹脚尖细的那一头把蟹腿中段的肉捅出来,再用蟹脚尖粗的那一头把蟹腿前段的肉捅出来。把蟹钳按照关节分为三段,前面的两段可以直接将蟹壳剪开,用勺子刮出肉吃即可。但是最后面的钳子结构复杂,剥开它的技巧是剪开两边,然后用手朝相反的方向掰这两只钳脚,这样钳壳也就完整的分开了。
特殊人群食用注意事项
虽然大闸蟹美味营养,但并非人人都适合食用。以下几类人群需特别注意:
肾病患者:需注意钾、磷含量,血钾高的肾友建议少吃或不吃;血胆固醇、血尿酸水平较高或有心脑血管疾病者,不要吃河蟹;高血压、水肿等需限盐者,不吃梭子蟹及蟹膏;高血磷、血脂异常、高尿酸或痛风者,不要吃蟹黄;高血钾、高血磷或透析肾友,食用大闸蟹需控量。
过敏人群:约24.56%的人对螃蟹不耐受,食用后可能出现呕吐、腹泻、长荨麻疹等症状。
孕妇、月经过多者:不宜食用大闸蟹。
患有伤风、发热、胃痛以及腹泻的病人:若是吃了螃蟹,会使病情加剧。
慢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胆囊炎、胆结石症、肝炎活动期的病人:最好不吃螃蟹,以免使病情加重。
体质过敏的人:若是吃了螃蟹后,就容易引起恶心、呕吐,而起风疹块。
此外,吃蟹时和吃蟹后1小时内忌饮茶水。因为茶水会冲淡胃酸,不利于消化吸收,还可能引起腹痛、腹泻;也不要吃冷饮,会增加胃肠道的负担,引发腹泻。
如何储存大闸蟹?
大闸蟹必须活着吃,死的大闸蟹会产生有毒物质组胺,有可能造成食物中毒。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储存方法:
浴缸/洗手池圈养:将大闸蟹轻轻捡到浴缸等容器中,放入清水(自来水建议晾晒2小时)。水深不要太深,使大闸蟹站起来能够在水面呼吸的深度为宜。如果储存时间较长,建议在水中投放少量的小鱼小虾。这种方法储存阳澄湖大闸蟹一般可超过7天或更长,品质好的阳澄湖大闸蟹储存成活率可达95%以上。
塑料桶/盆圈养:使用30-50cm高的塑料桶/盆,把大闸蟹轻轻放入其中平放,注意不要让蟹层叠。然后加水至大闸蟹身体的一半高度,切记水深不能把大闸蟹全部没过。桶和盆一定不要加盖,放在通风阴凉处。
冰箱保存:选活力旺盛的大闸蟹,把大闸蟹的脚捆起来以减少大闸蟹体力消耗,然后即可。每天吃的时候先挑选活力不足的吃,活力足的大闸蟹可继续保存。放在冰箱的冷藏柜,温度保持5度-10度。在螃蟹的身上盖上湿毛巾保存,以保持适当的湿度。
大闸蟹的美味不容错过,但食用时需谨慎。掌握正确的食用方法和注意事项,才能既享受美味,又保障健康。这个秋冬,让我们一起科学地享用这道美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