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阿西莫夫的机器人三定律:科幻还是现实?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阿西莫夫的机器人三定律:科幻还是现实?

引用
煎蛋
10
来源
1.
https://jandan.net/p/119035
2.
https://cloud.baidu.com/article/3411133
3.
https://news.gmw.cn/2024-10/26/content_37636983.htm
4.
http://www.socio-legal.sjtu.edu.cn/wxzy/info.aspx?itemid=4596
5.
https://developer.aliyun.com/article/1593596
6.
https://cs.sdufe.edu.cn/info/1778/7839.htm
7.
http://www.kepu.gov.cn/newspaper/2024-08/02/content_210902.html
8.
http://www.socio-legal.sjtu.edu.cn/wxzy/info.aspx?itemid=4644&lcid=13
9.
https://pansci.asia/archives/328929
10.
http://www.socio-legal.sjtu.edu.cn/wxzy/info.aspx?itemid=4497&lcid=30

1942年,美国科幻作家艾萨克·阿西莫夫在他的短篇小说《转圈圈》中首次提出了机器人三定律。这三条定律不仅在科幻文学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更在现实世界中为机器人伦理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然而,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这些定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争议。

01

机器人三定律的现实应用与局限性

在当今社会,机器人三定律已在多个领域展现出其现实意义。以自动驾驶汽车为例,当面临不可避免的碰撞时,如何最小化伤害成为了一个重要的伦理问题。这时,机器人三定律中的第一定律便发挥了关键作用,它要求自动驾驶汽车在决策时优先考虑人类的安全。在医疗领域,机器人也被广泛应用于手术辅助、病人监护和诊断等多个方面。手术机器人必须在复杂的医疗环境中精确地执行医生的指令,同时确保患者的安全。这同样需要遵循机器人三定律中的第一定律,即不得伤害人类。

然而,随着AI技术的不断发展,机器人三定律也暴露出了一些局限性。例如,在数据隐私和安全方面,随着机器人和人工智能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应用,数据隐私和安全问题变得至关重要。例如,智能家居设备可能会收集大量的用户数据,这些数据的保护成为了一个巨大的挑战。如何确保数据的合理使用和保密性,防止数据泄露和滥用,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此外,当机器人或人工智能系统出错时,责任应该如何归属?这是一个复杂的伦理问题。例如,在自动驾驶汽车发生交通事故时,责任应该归属于制造商、系统开发者还是车辆的所有者?明确责任归属有助于确保事故得到妥善处理,并防止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有学者提出需要在原有的三定律基础上补充第四定律:机器人或人工智能不得通过冒充人类来欺骗人类。这一补充源于当前由人工智能驱动的欺骗行为日益猖獗,对社会造成严重威胁。联邦调查局2024年的网络犯罪报告显示,涉及数字操纵和社会工程的网络犯罪造成的损失超过103亿美元。欧洲网络安全署于2023年发布的威胁态势报告特别指出,深度伪造(看似真实的合成媒体)正成为数字身份和信任的新兴威胁。社交媒体上的虚假信息正在蔓延。我曾在疫情期间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可以肯定地说,生成式AI工具的普及使得其检测难度越来越大。更糟糕的是,由人工智能生成的文章与传统宣传手段一样具有说服力,而且使用人工智能创建令人信服的内容只需要很少的努力。

02

当前AI伦理研究的进展

面对AI发展带来的伦理挑战,各国纷纷出台相关政策和法规。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欧盟的《人工智能法》和美国的软法模式。

2024年3月,欧洲议会以高票正式通过了《人工智能法》。该法案将AI风险区分为不可接受、高、有限、最小这四个等级,分别规定了不同的规范方式。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该法认为极其有害和有违欧洲价值观、一概属于禁止范畴的AI应用还包括通过社会评分系统对个人行为的操纵、实时远程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应用、预测性警务系统的导入。另外,协助法官和律师的法律专家系统以及智能审判项目也被认定为高风险类型,需要重点监管。

与此形成对照的是美国在2020年制定的《国家人工智能倡议法》,旨在统筹协调以加速人工智能的研发和应用、促进经济繁荣和国家安全、审视AI治理的路径、平衡个体权利与科技创新之间的关系,属于典型的软法模式。2022年10月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发布的《AI权利法案蓝图》、2023年1月美国国家标准和技术研究机构发布的AI风险管理框架等,也都是原则和政策的宣示。拜登政府在2023年7月与人工智能领域的七家头部企业达成关于AI研发和应用的安全自愿承诺,同样不具有任何法律约束力。目前,美国多个州已经制定AI法规,例如2024年3月犹他州的《人工智能政策法》,在规定行政和民事罚款作为制裁措施的同时,为AI创新提供监管缓解的技术豁免权;其他30多个州也有审议AI法案的动向。这些分散式立法的内容,大都侧重数据的隐私保护、算法的可解释性、防止AI歧视以及保护消费者权益等具体问题。

中国则在2019年率先提倡人工智能的敏捷治理原则,侧重软法模式。但在实践层面主要流于因地制宜的行政裁量权行使,缺乏一套操作自如的规则和弹性结构的制度安排。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自上而下随机应变,交替使用软硬两种手段进行风险管理。

03

AI发展中的伦理困境

尽管各国都在积极应对AI带来的挑战,但仍有许多伦理问题亟待解决。

首先是隐私保护问题。智能设备和服务通过收集大量用户数据来提升服务质量,但这也引发了对个人隐私的侵犯担忧。如何在享受便利的同时保护个人隐私,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其次是算法偏见问题。由于训练数据的偏差,AI系统可能会学习到并放大这些偏见,导致决策结果对某些群体不公。例如,面部识别技术在不同人种间的准确率差异,就可能加剧社会不平等。

随着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的提高,就业市场也将面临重大变革。机器人和智能系统的广泛应用可能会导致传统岗位的消失,引发就业结构的重塑。如何确保技术进步带来的红利能够惠及社会各阶层,是另一个需要深思的问题。

此外,AI的军事化应用也引发了广泛的伦理争议。无人作战机器人的使用减少了士兵的伤亡,但也使得战争的门槛降低,可能导致冲突更容易发生。如何在保障国家安全的同时,避免技术滥用,是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挑战。

04

未来展望

面对这些伦理困境,我们需要采取积极措施。加强法律法规建设,明确AI应用的边界和规范,是基础工作之一。同时,推动跨学科研究,让技术专家与社会学家、伦理学家等共同参与AI技术的设计和评估过程,有助于从源头上减少伦理风险。

公众教育和意识提升也不容忽视。通过普及AI知识,提高公众对技术潜在影响的认识,可以促进社会对AI发展的健康态度和合理期待。

总之,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伴随着诸多挑战。只有正视这些伦理问题,并通过多方合作和综合治理,才能确保AI技术的健康发展,让其成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