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申遗成功!“巳升升”带你感受蛇年文化
春节申遗成功!“巳升升”带你感受蛇年文化
2024年12月4日,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春节”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作为中华民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春节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2025年是农历乙巳年,即蛇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春晚吉祥物“巳升升”,以其独特的设计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展现春节文化魅力的全新载体。
蛇年的文化密码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蛇是十二生肖之一,位居第六。蛇的历史可追溯至约1.37亿年前的白垩纪,全世界已知有三四千种蛇。蛇全身布满鳞片,嘴可张大,舌头分叉,四肢退化,通过腹部肌肉收缩或自身弯曲来实现快速移动,行进姿态或直线行走,或蜿蜒曲折。
蛇在十二生肖中,最具有神秘色彩,象征智慧与顽强。冬天来临,气温降低,蛇进入冬眠,在洞穴中沉睡。天气变暖之后,蛇爬出洞穴寻找食物。这个时段,开始集中蜕皮。它们在粗糙的地面或树枝上扭动身体,通过摩擦蜕去外皮,留下的旧皮被称作“蛇蜕”或“蛇衣”。对古人来说,蛇的冬眠和蜕皮都象征着“死而复生”,充满了神秘感。
蛇是一种高智商的动物,特别是在捕获猎物时,所表现出的机智与策略令人惊叹。顽强则是蛇的另一个特征。蛇生存于丛林与河谷地,其生存条件十分险恶,但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同时蛇还具有很强的生育能力。
神秘、智慧、顽强与旺盛的生殖力,是蛇成为远古图腾的重要原因。上古时期,先民多崇拜蛇,尊蛇为始祖神。因此,华夏民族的创世神女娲、伏羲都被赋予了蛇的形象。
上古神话传说中,伏羲的母亲名华胥氏。传说中,华胥氏脚踏在一只大脚印上时,感到有蛇缠身的感觉,于是有了身孕,待怀孕12年后,才生下一个人首蛇身的孩子,这就是伏羲。
《楚辞·天问》有“女娲有体,孰制匠之”之问,东汉文学家王逸注为“女娲人头蛇身,一日七十七化”。王逸之子、辞赋家王延寿《鲁灵光殿赋》云:“伏羲鳞身,女娲蛇躯。”这是王延寿在鲁恭王灵光殿石刻上见到的场景。曹植的《女娲画赞》则称:“或云二皇,人首蛇形。”汉代的画像砖上,也可以见到大量女娲、伏羲人首蛇身、两尾相交的图像,这些都是上古时以蛇为图腾的痕迹。
民俗专家刘孝昌认为,远古时代的蛇图腾出现在母系社会中,蛇不仅是氏族崇拜的对象,更是体现出母系社会对生命力与繁殖力至高无上的崇敬。
从蛇到龙的图腾演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蛇被称为小龙,蛇年又有“小龙年”之称。这不仅是因为蛇的形象与龙相似,其中更隐藏着华夏民族蛇图腾向龙图腾转变的历史。
刘孝昌认为,当父系社会取代母系社会后,古人对于蛇与蛇图腾的崇拜发生根本的转变。在母系社会女性是社会的主导力量,而进入父系社会,男子所从事的畜牧业和农业,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取代了女性所从事的采集业,男性则成为社会生产力的代表。随着社会的变迁,作为信仰的蛇图腾崇拜也在发展和演化,“龙图腾”开始逐渐取代“蛇图腾”。
蛇与龙,虽然是不同的事物,但实际上又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龙图腾”实际上是诸夏在兼并融合的过程中形成的,龙本身是一种虚拟的动物,在它的身上融合了各部落图腾的特点。闻一多先生在《伏羲考》中说:“龙图腾,不拘它局部的像马也好,像狗也好,或像鱼,像鸟,像鹿都好,它的主干部分和基本形态却是蛇。这表明在当初那众图腾单位林立的时代,内中以蛇图腾为最强大,众图腾的合并与融化,便是这蛇图腾兼并与同化了许多弱小单位的结果。”
当然,华夏民族的图腾转变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时期。上古神话中的共工,是人面蛇身;而到了黄帝时期,则是蛇与龙交替出现。《山海经·海外西经》称:“轩辕之国……人面蛇身,尾交首上。”《淮南子·天文》则称:“中央土也,其帝黄帝……其兽黄龙。”从中可以看到“蛇图腾”到“龙图腾”的转变过程。
到了春秋之前,华夏族对于蛇图腾的崇拜已经淡化,祭龙的习俗开始出现。而随着龙图腾的形象成熟,到秦汉时期,龙的象征意义与皇权紧密结合,蛇的形象则被彻底妖魔化。然而,华夏民族“蛇崇拜”的痕迹永远地保留在了生肖年之中。
“巳升升”的艺术匠心
“巳升升”作为2025年央视春晚的吉祥物,其设计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元素和艺术匠心。整体造型参考甲骨文中的“巳”字,以青绿色为主调,象征春意盎然、蓬勃生机,配色取自鹦哥绿、品绿、吐绶蓝、青金石、荷花白、柑黄、龙膏烛等中国传统色彩。
头部轮廓与脸颊上的螺旋形状来源于陕西扶风法门寺唐代地宫出土的银质鎏金如意,从头部的蝙蝠装饰到尾巴点缀的寿字盘长结,通身典故寓意着“福从头起,尾随如意”。眉眼取自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蛇形器的歧羽纹、臣字目,其中臣字目纹样也广泛出现在中原地区的青铜器和玉器上,彰显着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兼收并蓄。吉祥物身上由景泰蓝工艺刻画背部缠枝纹,寓意“生生不息”,由花丝镶嵌工艺勾勒出海棠、玉兰、桃花与牡丹,寓意“春回大地”。
蛇年春节的文旅盛宴
春节申遗成功后的首个蛇年,各地纷纷提前布局春节文旅活动,为民众和游客准备了一场场文化盛宴。
在历史文化名城山西大同,以“大同年·大不同”为主题的新年古都灯会于2024年12月31日晚点灯,2025年1月1日正式运营,较往年提前了约20天。各式各样的花灯点亮古城墙,民俗灯彩、演出、市集等迎新春活动吸引市民游客慕名而来。
北京游客田先生说:“虽然还没到春节,但在大同古城已感受到浓浓的年味,尤其是夜游大同城墙看花灯,舞蹈演出时恰逢漫天飞雪,真是意外的惊喜。”
文化和旅游部于1月7日至3月1日统筹开展“欢欢喜喜过大年”2025年春节主题文化和旅游活动,推出七大板块27项主体活动,以“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为契机,丰富优质文化和旅游产品供给,切实增强百姓获得感幸福感。
作为中华文明重要发源地之一,山西省围绕辞旧迎新、吉祥平安、团圆和谐等主题,举办各类活动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还推出民俗社火、冰雪度假、古建研学、温泉康养、冬景摄影等5个主题260余项冬季旅游活动及优惠措施,为游客提供多样旅游产品。
在山西南部城市运城,山西省蒲剧艺术院早早发布了元旦、新春系列展演活动,数十场经典曲目剧目演出将持续至正月十五。1月1日举行的新年音乐会专门增加了蛇年元素,民族管弦乐《金蛇狂舞》等演出受到观众欢迎,吸引了多国友人到场观看。
携程数据显示,春节期间,山西旅游订单量同比增长27%,其中大同旅游订单量同比增长4倍,太原在全国年味目的地城市中位列第五,成为了国内外游客“年味游”的热门选择。
“已提前和家人做好了春节山西游的攻略,游古建、逛古城、看社火、赏花灯,已经迫不及待了。”来自江西的大一学生陈曼琪说。
中国其他省份也是满满热情,纷纷提前官宣和开启春节活动。1月2日,河南洛阳双节文旅预告片正式上线,提前预告特色新年活动,如“宫里过大年”“坊里过大年”“天街过大年”;四川绵阳推出“乐居”“乐购”“乐玩”新春文化惠民系列活动,将从1月持续到3月。
此外,不少省份和地市启动了新一轮消费券发放,促进线下线上消费市场。河南省1月6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提到,将围绕零售、餐饮、文旅、住宿等重点领域,发放2亿元新春消费券,同时鼓励各地跟进发放消费券。
山西省商务厅相关负责人介绍,从1月7日开始开展为期30天的2025“全晋乐购”网上年货节,联合电商平台、生产制造、快递物流等企业,紧扣年节需求,举办类型丰富的促销活动,全面推动特色产品“走出去”。
“提前进入‘春节模式’,对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假日消费市场发展、平衡供求关系,有着多重益处。”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周清杰说。
春节申遗成功,不仅提升了春节的国际影响力,也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了新的契机。通过“巳升升”这个可爱的吉祥物,以及各地丰富多彩的文旅活动,我们看到了春节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生命力与魅力。这个蛇年,注定是一个充满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的新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