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丘》:为什么几万年后的未来是封建社会?
《沙丘》:为什么几万年后的未来是封建社会?
随着维伦纽瓦版《沙丘》电影的上映,全球越来越多的观众被吸引进这个由弗兰克·赫伯特在半个多世纪前建构的科幻史诗宇宙中,也给这个随着欧美科幻迷年龄层逐渐上涨而淡出主流视线的科幻IP重新焕发青春的机会。然而当许多中国的普通观众观看沙丘系列时,由于其对科幻的印象普遍被刘慈欣所代表的黄金科幻,以及好莱坞爆米花大片式的当代科幻所塑造,理解一个“几万年后的星际社会还在使用冷兵器决斗”就变成一件十分困难的挑战。
弗兰克·赫伯特1920年出生于美国华盛顿州的塔科马,他曾参军、当过摄影师、报社记者,甚至曾接触政界,给当时在美国政坛如日中天的政客们写过演讲稿。最后他选择成为一位科幻作家,经过一系列挫折和磨难,最后厚积薄发,出版了在科幻历史上举足轻重的科幻长篇——《沙丘》。
由于童年的经历和与政客合作的经验,反对救世主和克里斯马、反对权力的过度集中成为贯穿赫伯特创作的一条主轴。他很早就意识到,政客们的个人魅力可以吸引乃至控制大批选民,从而达成一些罪恶的目的。随着对政治的逐渐深入了解,赫伯特对权力以及权力的持有者持有的怀疑态度越来越强烈。正如赫伯特自己所说:“我的历史观表明,领导者所犯的错误,或以领导者的名义犯下的错误,会被不加思考跟随者的数量所放大。”
正因如此,设定在封建社会的沙丘故事便有了它的寓言意义:一个最初为了复仇和改善恶劣环境而行动的善良少年,在阴差阳错成为众人眼中的救世主之后,被命运裹挟着犯下了滔天的罪孽,即便这罪孽不是他有意犯下的。而在这个意义上,封建社会的设定更使得作品的核心能够聚焦在人物内心的挣扎和人与人、族群与族群、社会与社会之间爆发的巨大张力之中,而并非像彼时一般的科幻小说那样,探讨人类科技的未来。
同时,弗兰克赫伯特也对所谓“封建社会”有一套自己独特的见解。他认为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社会制度的名头一变又变,从奴隶制到独裁制、民主制、君主立宪或者社会主义,哪怕是几万年后的星际时代,实际上人类文明的内核也从来不会改变,那就是封建制。在他的眼中,封建制的内核不在于所谓国王、封臣、农奴和骑士,而在于两条最根本的原则:
- 社会是分为多个阶层的,统治阶级统治着被统治阶级。
- 统治者或者统治集团无法直接实现对所有被统治者的治理,必须经由另一个庞大的中间阶级来实现他或他们的统治。
只要满足这两大最基本的原则,我们就会像赫伯特一样惊讶地发现,人类社会似乎自文明萌芽以来,一直都是这种广义的封建制度。现代政府用来统治国家的庞大而冗杂的官僚机构,难道不是某种现代化了的封建领主和骑士吗?现代的公司给不同等级员工不同份额的股权和分红,和古代国王将土地分给不同爵位的贵族,有多么遥远的距离吗?甚至当前世界各国,乃至先进的欧美民主国家,那依靠血脉传承的财产和政治资源,难道和封建制下的世家大族有天壤之别吗?只是我们的国王不叫国王,皇帝不叫皇帝,改叫总统或是其他什么罢了。
如果我们能够理解和接受弗兰克赫伯特对于封建制度和现代文明的理解,那么广义的封建制就一直存在于我们的社会中,那么未来几万年后的星际时代还保持着“复古”的封建制,似乎也不是一个无法接受的可能性。更何况沙丘世界观中的封建制(正式名称为法夫鲁什(Faufreluches))并非对地球历史上封建制的简单复刻,而是一种混合了神圣罗马帝国选帝侯制度、亚伯拉罕式神权政治和大资本巨型企业统治的制度,帕迪沙皇帝在封建伦理下是理论上的最高统治者,但在宇航公会这个庞大的企业中只是一个持有股份的股东。从这个意义上说,沙丘的设定并不像很多观众想当然的那样“古老而过时”。
从科幻文学史的角度来看,《沙丘》可能是第一部“往回写”的作品。这并不是说沙丘是第一部讲述在太空上演的古典故事的小说,早在20世纪初“纸浆杂志”的年代,“英雄到外星历险最终打败外星人迎娶外星公主”或是“星际版西部牛仔”的故事已然层出不穷。这也并不是说沙丘第一个将古典的隐喻和历史融入未来设定,阿西莫夫的《银河帝国》和《基地》细节在沙丘之间就已经奠定了影响后世无数作品的“星际帝国”设定。沙丘的开创性在于,它是第一本有意”把故事往回写“的科幻,刻意描写的正是发达的科技背景下文明的衰颓,科技的发达和古典的风格之间极具张力的反差正是沙丘设定的魅力之所在,是有别于许多文笔乏味、内核简单,全篇都是硬梆梆的“科学”的硬科幻的另一种美学感受。(实际沙丘中的科技细节描写也一点不比许多硬科幻少。)
在沙丘的宇宙中,人类经历了与思维机器的”巴特勒圣战“,曾经高度发达的科技在战争之后要么是被摧毁,要么是被禁止,只能用生物和人脑来取代机械与电脑,转而攀登另一条科技树。正如阿瑟·克拉克所说,未来的技术或许都和魔法无异,无论是简单地将背景设定为奇幻和魔法,或者砍去沙丘设定中那些“不科学”的地方,都无法达成沙丘中的浪漫效果,唯有这种“高科技”和“复古”的强烈反差,才是沙丘这个世界最为引人入胜之处。
在这个意义上沙丘更像是一部宇宙尺度上的废土科幻和后启示录科幻,一反之前黄金科幻重视技术而轻视人文的特点,转而将大量的哲学、历史、宗教和政治的思索融入到科幻的肌理之中。后续的诸多新浪潮科幻和太空歌剧,例如《光明王》《海伯利安》等等,其灵感与风格无不以沙丘为肇始。”用更形象的说法,沙丘是科幻中“科技发展靠考古”这一类型的开山鼻祖之一,后世的《星球大战》《战锤40K》无不受其影响。
现在的许多只看过三体和刘慈欣的“科幻读者”,不能接受沙丘与其说是因为沙丘的设定古早而过时,不如说是他们不能接受任何“复古科幻”,包括海伯利安、战锤40K和光明王这类有口皆碑的科幻名作。希望这次沙丘电影的成功,可以让科幻的大门向更多爱好者敞开,而非抱残守缺,守护着自己刻板印象中的“科幻”而固步自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