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煌奇《阿嬷》:一首歌,一段情,一世念
萧煌奇《阿嬷》:一首歌,一段情,一世念
《阿嬷》这首歌,承载着盲人歌手萧煌奇对祖母无尽的思念与感激。这首歌的创作,源于一段充满温情与坚韧的往事,展现了平凡女性的伟大与坚韧,以及跨越时空的深厚情感。
萧煌奇出生时就患有先天性白内障,注定要在黑暗中度过一生。年幼的他无法像其他孩子一样感受多彩的世界,只能在黑暗中度过孤独的童年。然而,他的童年并非完全灰暗,因为有一个人始终陪伴在他身边,用爱和音乐为他点亮了生命的希望——那就是他的阿嬷。
阿嬷不仅教会了萧煌奇人生的道理,还常常给他哼唱喜欢的歌谣。在阿嬷悠悠的歌声中,萧煌奇感受到了音乐的魅力,也爱上了聆听歌曲的乐趣。阿嬷不仅是萧煌奇人生的开导者,还是他音乐路上的启蒙老师。可以说,正是因为阿嬷的存在,才有了后来的萧煌奇,也是因为她,才让萧煌奇不幸的童年有了一点色彩,让他仍对生活充满希望。
在15岁那年,萧煌奇失去了他仅剩的微弱视力。这对于一个视障人士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打击,但更让他痛苦的是阿嬷的离世。1996年,阿嬷因多次中风被送往医院,萧煌奇本想陪伴在阿嬷身边,但无奈他已经报名参加了亚特兰大的残奥会,只能前往参赛。比赛结束后,萧煌奇的大哥来接他时说的第一句话便是"阿奇,阿嬷今天来不及等你,今天早上就走了"。阿嬷走了,把一切美好留给萧煌奇,一直陪伴在萧煌奇身边的人再也不在了。这让萧煌奇消沉了很长一段时间,他在那一段时间里常常一个人独自的悲伤。但很快萧煌奇就振作了起来,因为他明白为此而消极是不值得的,他相信阿嬷在天上更希望看到的是一个积极乐观的自己。
为了纪念阿嬷,萧煌奇创作了《阿嬷》这首歌。歌词中描述的那位裹着小脚、生活在深山中的阿嬷,正是萧煌奇记忆中祖母的形象。她与阿公的婚姻是包办的,文化程度不高,甚至婚前未曾见过面。尽管如此,她默默承担起家庭重担,煮饭、劳作,用一生守护家人。"炊烟飘过,煮饭的柴火把腰压弯","黄昏日落,阿公敲着碗筷把歌唱",这些细腻的画面勾勒出阿嬷平凡而辛劳的生活。她每天掰着手指头数日子,期盼远方亲人的归来。阿嬷生养了许多子女,但孩子们一个个被"远方的风"带走,留下她孤独守望。
《阿嬷》这首歌不仅是一首简单的音乐作品,更凝结着萧煌奇对祖母的思念与感激。通过这首歌,他向世人展现了平凡女性的伟大与坚韧,以及跨越时空的深厚情感。正如他在歌中所唱:"山那边是什么?是儿女高楼坐。"这句歌词道出了阿嬷对远方亲人无尽的牵挂与等待,也寄托了萧煌奇对阿嬷深切的思念。
自发行以来,《阿嬷》凭借其感人至深的内容迅速走红,成为抖音等平台上的热门歌曲,并引发了大量网友的翻唱和改编热潮。它不仅是一首音乐作品,更是连接过去与现在、传递亲情与时代精神的重要载体。萧煌奇希望通过这首歌表达对祖母的怀念,并传递出家庭团聚的重要性。正如他在歌中所唱:"山那边是什么?是儿女高楼坐。"这句歌词道出了阿嬷对远方亲人无尽的牵挂与等待,也寄托了萧煌奇对阿嬷深切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