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SP研究新突破:全球最大队列研究揭示中国患者特征
ALSP研究新突破:全球最大队列研究揭示中国患者特征
成人起病的白质脑病伴轴索球样变和色素性胶质细胞(Adult-onset leukoencephalopathy with axonal spheroids and pigmented glia,ALSP)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脑白质病,主要由CSF1R基因和AARS2基因突变所致。该病临床表现多样,包括快速进展的认知障碍、精神行为异常和运动障碍等,部分患者可伴有癫痫发作,最终因病情恶化导致卧床和各种并发症而死亡,是一种严重的致残和致死性疾病。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医院神经内科曹立主任医师团队在ALSP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研究团队基于目前全球最大的ALSP队列,系统总结了中国CSF1R基因突变患者的临床和遗传特征,为该病的精准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该研究成果发表在神经学科顶级期刊《Movement Disorders》上。
研究共纳入103名CSF1R相关疾病(CSF1R-related disorder,CRD)患者,其中女性患者显著多于男性,比例为1.51:1,平均发病年龄为40.75±8.58岁。在首发症状方面,46%的患者以帕金森综合征样运动障碍起病,38.6%的患者以认知障碍为首发表现。随着疾病进展,85.1%的患者最终发展为痴呆,76.2%的患者出现帕金森综合征样表现。值得注意的是,与国外报道相比,中国CRD患者以帕金森样运动障碍起病更为常见,且帕金森综合征的发生率也相对较高。
在影像学特征方面,研究团队发现所有CRD患者的弥散加权成像(DWI)序列均持续显示双侧白质异常高信号,这一发现提示DWI序列异常可作为CRD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重要依据。此外,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CT显示患者存在弥漫性代谢低下和广泛的神经炎症。然而,仅11.3%的中国CRD患者头部CT显示典型的点状钙化,这一比例明显低于其他地区报道,可能与薄层CT在中国尚未普及有关。研究者建议对中青年白质脑病患者即使在无明显临床症状时也应进行薄层CT扫描和矢状位重建,以提高诊断准确性。
基因突变分析显示,整个队列共发现66种不同突变,其中22个为新发突变。大部分突变位于酪氨酸激酶结构域(TKD),c.2381T > C是最常见的热点突变,占比达16.3%。进一步的基因型-表型相关性分析发现,携带无效突变的患者更倾向于以认知障碍为首发症状,而Ig区域突变的患者在病程中更容易发生癫痫,且小脑萎缩的发生率更高。
在治疗方面,研究团队积极探索创新疗法。目前小样本个案提示,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能有效控制CRD的疾病进展。该团队已成功完成30例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其中最长随访时间超过5年,患者病情得到有效控制。这是国内首个成功开展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ALSP/HDLS的多学科团队,为该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该研究不仅全面揭示了中国CRD患者的临床和遗传学特征,还发现了与国外患者不同的临床表现特点,为制定更适合中国患者的诊断标准提供了重要参考。这一突破性研究将有助于提高ALSP的早期诊断率,为患者争取宝贵的治疗时机,改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