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亦姝:从诗词大会冠军到清华学子,古诗词的人文精神在当代的传承
武亦姝:从诗词大会冠军到清华学子,古诗词的人文精神在当代的传承
2017年,《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上,一位16岁的少女以惊人的诗词储备和机智的临场反应,赢得了全场观众的瞩目。她就是武亦姝,一位来自上海的高中生。在飞花令环节中,面对强大的对手和层出不穷的古诗挑战,她凭借扎实的古诗储备和灵活的应对策略,成功拿下冠军。她的诗词储备量之大,让现场观众和电视机前的观众都为之震撼。
武亦姝的成功并非偶然。她的家庭在她的成长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父亲是律师,母亲是一名老师,这样的家庭环境造就了她对书籍的热爱。从小,武亦姝便在家中沉浸于书香氛围,父母对于阅读的热情和对知识的尊重深深影响了她。这种环境让她不仅陶醉于诗词,还对理科产生了浓厚兴趣,尤其在化学科目上表现突出。
更难能可贵的是,武亦姝对诗词的热爱是纯粹的。在节目中,她坦言:“只要我还喜欢诗词,只要我能从中获得乐趣,其他的都不重要。”这种对内心热爱的坚持,让她在成名之后并没有选择继续追逐娱乐圈的光环,而是回到学业本身。两年后,她以613分的高考成绩被清华大学录取,再次证明了自己的实力。
武亦姝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古诗词在当代的传承价值。古诗词不仅仅是文学作品,更是一种精神寄托和人生智慧的宝库。以长城题材诗歌为例,我们可以深切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民族精神。
长城,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吟咏的对象。唐代诗人汪遵在《长城》中写道:“秦筑长城比铁牢,蕃戎不敢过临洮。”清代林则徐的《出嘉峪关感赋》则描绘了嘉峪关的壮观景象:“严关百尺界天西,万里征人驻马蹄。飞阁遥连秦树直,缭垣斜压陇云低。”
长城不仅是军事防御的象征,更体现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精神。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中“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描绘了边塞的苦寒,而王昌龄的《出塞二首》则展现了将士们“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壮志豪情。
更重要的是,长城诗歌中蕴含着深沉的爱国情怀。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中“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展现了将士们誓死报国的决心。这些诗句,不仅是文学的瑰宝,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写照。
武亦姝对诗词的感悟,让我们看到了这种人文精神在当代的传承。她没有将诗词作为博取名利的工具,而是将其作为精神的滋养。在当今这个浮躁的社会,这种纯粹的热爱和坚持尤为可贵。
正如董卿在节目中所说:“你的气质中蕴含着你读过的书,走过的路。”武亦姝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成就并不仅仅在于短暂的名声和外在的光环,而是个人内在的追求和对梦想的坚持。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古诗词在当代的价值,展现了人文精神的传承与发扬。
在未来的日子里,武亦姝将在清华大学的新雅书院继续她的学业。相信她将继续在自己热爱的领域中深入探索,传递诗词的魅力,并用自己的知识和魅力影响更多的人,让更多人爱上中华文化的精髓。武亦姝的故事,或许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的,那种对文化自信和内在力量的坚定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