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武课题组揭秘:视神经如何处理恐惧?
李武课题组揭秘:视神经如何处理恐惧?
2024年12月,西南大学心理学部李武课题组在《Current Biology》发表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视皮层神经元在恐惧情绪处理中的重要作用。这项研究不仅深化了我们对视神经与情绪关系的理解,还展示了大脑信息处理的复杂性。
视神经与情绪处理的关联
视神经作为中枢神经系统的一部分,负责将视觉信息从视网膜传递到大脑。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视神经不仅在视觉信息传递中发挥作用,还与情绪处理密切相关。
青光眼是一种常见的视神经损伤性疾病,可能导致永久性视野缩小、视力下降甚至失明。研究表明,青光眼患者中焦虑和抑郁的发生率明显升高。一方面,青光眼患病本身存在特定的心理倾向,即所谓的“青光眼性格”,性格急躁、情绪易波动、神经质、多疑、焦虑、偏执的人群更容易发生青光眼。另一方面,青光眼造成的视功能受损及生活质量的下降又进一步影响患者的心理健康。
恐惧情绪对视觉系统的影响
恐惧情绪不仅会影响心理状态,还会对视觉系统产生显著影响。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袁小兵/潘逸萱团队的研究发现,恐高反应主要由视觉系统介导。当小鼠处于高处时,会表现出运动受限、降低重心、焦虑以及颤抖等行为,而这些行为在黑暗环境中则不会出现,表明恐高反应主要是由高处的视觉冲击造成的。
更有趣的是,研究发现与成像视觉密切相关的初级视皮层(V1)在恐高中并不发挥主要作用,而非成像视觉相关的腹外侧膝状体(vLGN)到下游中央导水管周围灰质(PAG)的神经环路是大脑中介导恐高情绪产生的重要“工作站”。这一发现揭示了视觉系统在恐惧情绪处理中的重要作用。
视皮层神经元对恐惧信号的处理机制
浙江大学李晓明团队的研究进一步揭示了视皮层神经元处理恐惧信号的具体机制。他们发现了一条与杏仁核无关的四突触通路,这条通路始于嗅球二尖瓣细胞和簇状细胞的输入,然后连接到背脚皮层的锥体神经元,再投射到下丘脑副核表达速激素1 (Tac1+)的神经元。这种途径的选择性激活会诱发先天恐惧,而其抑制作用则会抑制由气味驱动的先天恐惧。
这一发现不仅揭示了恐惧情绪处理的新机制,还为治疗恐惧症和焦虑症提供了新的潜在靶点。通过调控这条通路,可以有效改善焦虑症状,揭示了外部恐惧相关信号最终如何转化为内部焦虑状态。
结语
李武课题组的研究成果与上述发现共同揭示了视神经在情绪处理中的重要作用。这些研究不仅深化了我们对大脑信息处理机制的理解,还为相关情绪障碍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有望更好地理解视神经与恐惧情绪之间的复杂关系,为改善人类心理健康开辟新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