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采样安全操作指南:科技赋能,守护安全
煤炭采样安全操作指南:科技赋能,守护安全
2023年,我国原煤生产和进口煤量共计51.84亿吨,全国规模以上煤炭企业营收达3.5万亿元。在如此庞大的产业规模下,煤炭采样作为保障煤炭质量的关键环节,其安全性显得尤为重要。然而,传统煤炭采样作业面临着诸多安全挑战,据统计,仅2023年就发生了多起采样安全事故,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煤炭采样安全现状与挑战
传统煤炭采样主要依赖人工操作,存在以下安全隐患:
环境恶劣:采样地点往往处于矿井深处,通风条件差,存在瓦斯、煤尘爆炸风险。
劳动强度大:采样人员需要在狭小的空间内进行重体力劳动,容易疲劳,增加事故风险。
设备落后:部分煤矿仍使用老旧设备,缺乏必要的安全防护装置。
检测效率低:一列车煤从上游装车站台装车发出,到下游用煤单位卸车验收,依赖传统化学煤质检测至少要经历2次检测,制样、取样、化验过程平均需要8至24小时。
人为因素干扰:采样和检测过程容易受到人为因素影响,导致结果不准确。
煤炭采样安全操作规范
为了保障采样人员的安全,提高采样准确性,必须严格遵守煤炭采样安全操作规程。
采样前准备
工具设备检查:确保采样工具齐全完好,设备运行正常。清理采样环境,保持作业区域整洁。
个人防护装备:采样人员必须穿戴安全帽、防尘口罩、防护手套等防护装备。根据作业环境,还应配备防毒面具、自救器、耳塞等防护用品。
安全培训:采样人员必须接受专业培训,熟悉采样流程和安全操作规范。
采样过程安全要点
远离危险源:采样地点应远离易燃易爆物品,避免在明火或高温环境下作业。
保持安全距离:在采样过程中,注意脚下障碍物及周围人员安全,保持冷静以减少风险。
特殊环境下的安全措施:
- 在煤车采样时,确认车辆稳定后从车梯上下,禁止在车帮行走或跨越车厢。夜间采样至少两人同行。
- 煤垛采样需避开桥式起重机等设备的活动范围,以防坠物伤害。
- 皮带输送机采样须在专用平台使用指定工具,严禁身体接触运转部件。
应急处理:制定应急预案,定期演练,提升事故应对能力。
创新技术提升安全水平
面对传统采样方式的诸多挑战,科技创新正在为煤炭采样插上科技翅膀。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国家能源集团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旗下海康威视联合创新研发的“融合光谱煤质快速检测技术”,将对煤炭有机成分有较好响应的近红外光谱技术和对煤炭无机成分有较好响应的X射线荧光技术相结合,大大提升了对热值、水分、灰分、硫分等煤炭成分探测的准确性,具有高精度、高安全性、检测指标全面等优势。应用煤质快检技术后,仅需2分钟即可获取涵盖热值、全硫、灰分、全水等指标的检测结果,实现煤质信息的实时精准获取。
装备升级:吕梁市出台《煤矿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子方案(2024-2026年)》,明确提出加强煤矿安全精准化监管,有序推进煤矿智能化建设,对各种设备装备进行提标提质,多措并举提升煤矿本质安全水平,有效防范和遏制煤矿事故。
智能化转型:国家能源局启用煤炭行业标准代号(MT),进一步发挥标准对保障能源安全和推动绿色低碳转型的基础性、引领性作用,以高质量标准支撑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
科技创新不仅提高了采样效率和准确性,更为重要的是显著提升了作业安全性,减少了人为因素的干扰,为煤炭采样插上了科技翅膀。
结语
煤炭采样安全是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石。面对传统采样方式的诸多挑战,科技创新正在为煤炭采样插上科技翅膀。未来,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的深度融合,煤炭采样将更加安全、高效、智能,为我国能源安全和绿色低碳转型提供坚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