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茶淡饭 安溪味道
粗茶淡饭 安溪味道
安溪,作为铁观音的故乡,不仅以其独特的茶文化闻名,更拥有丰富的地方美食。从湖头米粉到官桥豆干,从茶餐到传统小吃,安溪的饮食文化展现了闽南地区独特的风味。
安溪,铁观音的故乡。在安溪人的生活中,“茶米”“茶米”地称呼着,那一颗颗沉甸甸的铁观音,也如米一般实在,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泡开后的铁观音,茶叶在水杯中纵情舒展,茶汤淡雅隽永,回味无穷,一如安溪的饮食,低调内敛,滋润养人。
安溪人喝茶,也是吃茶。在闽南语中,喝茶也等于吃茶,用的都是一个字——“呷”!安溪的乌龙茶有四大种类:铁观音、黄金桂、本山和毛蟹。近年来,安溪以茶入菜,制作特色美食,还办起了比赛。在央视的《走遍中国》栏目里,我们看到,安溪的茶可以做成粽子,煮成粥,可以和多宝鱼一起蒸炸等“茶尖上的美食”。
庄秀萍摄
到安溪,不可不去湖头。湖头有一首民谣:“湖头小吃摊,三步有一摊,大街小巷都摆满……”说的正是湖头小吃的繁华。来湖头,必吃的肯定是米粉。湖头米粉,质地柔韧,经煮耐炒,有嚼头,在省内诸多米粉中独树一帜。在湖头,米粉又以福寿村、汤头村的为佳,天气晴好季节,走进这两个村子,家家户户几乎都在晒米粉。湖头米粉之所以好吃,一则与当地水质米质有关,另外,就在于制作技艺,纯手工制作的米粉更是供不应求。
手工米粉制作技艺 陈纪凤摄
米粉之外,内馅咸香的咸笋包、澄黄酥脆的湖头鸡卷、有咸甜两种口味的芋包、清淡香浓的炕蛋汤、饱满诱人的大肠灌糯米、耐嚼劲道的湖头白粿等等都是湖头有代表性的小吃。它们大多取材于湖头本地出产的食材,如咸笋包,必然有野菜紫菊的参与,而鸡卷的香脆,则少不了猪网油的包裹。此外,还有季节性的鼠曲草等等都可以入菜,烹饪的手法则是煎、炸、蒸、煮都有运用,正是这些纯天然的食材,多样的烹饪手段,使得湖头小吃长盛不衰。
咸笋包
鸡卷
芋包
葱头粿
湖头的小吃,没有太多名贵的食材,甚至是有些粗粝,但就是这些普普通通的芋头、大肠之类的“粗货”,填饱了海内外安溪人的肚子,也悄悄地在他们的记忆中植入了属于安溪的饮食烙印。
湖头之外,舌尖上的安溪其实都一样,简单家常,回味绵长。官桥豆干,就是很有代表性的安溪美食记忆。泉州有句俗话,“豆干菜脯滞”,说的是老泉州人一日三餐离不开豆干、菜脯和海蜇,排在首位的就是豆干。官桥莲美村的豆干,又叫布包豆干,香味浓郁,不易掰断,挺有嚼劲,做菜极佳。没通高速的年代,位于省道边上的官桥镇莲美村一段路,两侧全是卖豆干的摊子,南来北往的车流,总会在这里驻足,带上几包豆干,继续前行。由于豆干水分少,耐存放,华侨们每次结束探亲后,总会带上几包回去。
我们路过莲美村,当地到处都是豆干面的招牌。好奇寻味,原来豆腐下锅油炸,配碱面,佐以蒜蓉酱调味,就是当地最有名的小吃豆干面了。炸过的豆干,外酥里嫩,搭配碱面同嚼,产生美妙的口感,确实好吃。
安溪豆干面让我想起漳州的手抓面,两者做法吃法几乎一模一样,两地相隔百里,不知道谁影响了谁,只能说,美好的食物最终殊途同归。
本文原文来自《福州晚报》第15698期 A07版 兰花圃·专栏,作者陈文波,资深媒体人,作品曾多次获中国新闻奖,在多家报刊开辟专栏。出版有《寻味八闽》一书,在全景式展现福建特色饮食的同时,深度剖析福建地域文化和风土人情,讲述饮食与人、饮食与山水的故事,有浓厚的人文气息,可读性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