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轻松读懂法国史,看这一本大家小书就够了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轻松读懂法国史,看这一本大家小书就够了

引用
澎湃
1.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8627198

巴黎奥运会虽已落幕,但人们对法国的兴趣依旧浓厚。从巴黎圣母院到凡尔赛宫,从戛纳电影节到尼斯海岸,法国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要真正读懂法国,就必须了解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本文将带你走进浙江大学历史学院吕一民教授的《法国小史》,通过这本书,你可以轻松把握法国历史的整体脉络和发展走向,了解法国的政治运作、文化风貌、国家精神、民族特征的精髓。


2024年巴黎奥运会闭幕式现场,来源:新华社

要真正读懂法国,就必须回到马赛利亚城诞生,回到法兰克王国创立者克洛维、圣女贞德、“阿维尼翁之囚”教皇、回到“太阳王”路易十四、“科西嘉怪物”拿破仑、“老虎总理”克雷孟梭、“永远的将军”戴高乐、“五月风暴”的学生……

正是成百上千的人物、事件交织缔造了今日的法兰西,而这些都被浙大历史学院吕一民教授举重若轻地呈现在《法国小史》中。


吕一民,浙江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兼浙江大学公众史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法国史研究会副会长、法国海外科学院通讯院士。40余年来一直专注于法国史研究,他笑称自己为“法国历史文化长廊的漫游者”。

法国为什么被称为“高卢雄鸡”

说到法国许多人会想到“高卢雄鸡”,那么二者是如何发生联系的呢?

对此通行的解释是,在拉丁语中,“雄鸡”和“高卢人”这两个词的拼写和发音正好差不多,于是,把高卢人奉为祖先的法国人自然就逐渐地将雄鸡特别是“高卢雄鸡”当作自家的象征。

在法国出版的一些法国通史著作或教材里,人们时常可以见到“我们的祖先高卢人”之类的句子,这一说法的流行,与曾有“整个法兰西民族的历史教师”之誉的欧内斯特·拉维斯密切相关。


欧内斯特·拉维斯(1842-1922),法国著名历史学家和教育家,被誉为“法国历史之父”。

拉维斯在法国史坛贡献卓著,他首创性地在小学教材中引入凯尔特人(即希腊人所称的高卢人)作为法国史的一部分。凯尔特人是起源于中欧的多瑙河流域,在语言、物质文化和宗教方面具有共同特点的一些部落群体的总称,不过,凯尔特人并非“法兰西空间”最早的居民。

公元前600年,希腊人开始到今日法国南部的地中海沿岸开疆拓土,随后凯尔特人大举入侵“法兰西空间”,逐步占领并同化原住民,及至公元前500一前450年左右,凯尔特人已遍布法国各地。古罗马人将此地居民统称为高卢人,高卢因此成为法国的第一个名称。

在长达几个世纪时间里,凯尔特人进行了迅猛、急剧的扩张,甚至还曾在公元前390年攻占过罗马。然而,凯尔特人虽曾辉煌,但终因内部分裂被罗马将领恺撒征服。恺撒利用高卢的分裂,通过策略成功征服,并著《高卢战记》记录此役,该书兼具史料价值与文学美感,对后世影响深远。


加尔桥也叫嘉德水道桥,是古罗马时期建造的最高并保护得最好的引水桥。

恺撒征服高卢,无疑是法国历史上的大事。不过。对于此事所具有的意义,法国史学界却存在不同看法,甚至出现过激烈争论。

一派视其为法兰西融入拉丁世界的关键,促进了文明融合;另一派则认为这是法兰西民族独立发展的中断。尽管如此,征服带来的古罗马遗迹如尼姆竟技场、加尔桥等成为法国宝贵的旅游资源。

“法式浪漫”原来和这些都有关系

当人们提到法国时,自然而然地会想到浪漫。这种浪漫不仅来自于文学和艺术的表达,也源于法国历史中对自由、理想和美的追求,以及法国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珍视。

18世纪的法国启蒙运动,推崇理性与情感的结合,这种思想为法国浪漫主义的兴起奠定了基础。伏尔泰、卢梭等思想家的著作不仅影响了法国,也传播了浪漫主义的思想。

也是在这一时期,咖啡馆充当起了“公共空间”的角色。在这些咖啡馆里,人们大可随意地交流思想,浏览最新的报刊,巴尔扎克赞其为“民众议会厅”。


号称巴黎现存最古老的咖啡馆是位于塞纳河左岸最核心区域的普罗科比咖啡馆,它在启蒙运动时代是伏尔泰等人经常光顾的场所。

此外,法国大革命和随后的拿破仑时代塑造了法国人民对自由、平等、博爱的追求,这种对理想和情感的执着也被认为是“法式浪漫”的一部分。

而在后来兴起的存在主义的视角下,浪漫不仅仅是对爱情和美好事物的向往,更是一种在面对生活的荒诞和无意义时,仍然坚持自由选择、表达真实情感的方式。


西西弗斯象征着生命的荒诞与无意义,也成为存在主义讨论人类境况的重要象征。图为施图克创作的画作(1920年)。

萨特作为新的“思想导师”脱颖而出绝非偶然,二战的破坏力远远大于一战,不少法国人的精神世界为消沉颓废、悲观失望等气氛笼罩,甚至形成玩世不恭、放荡不羁的风尚。正是在这种特定历史境遇中,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对他们产生了某种神奇的吸引力。

从存在主义装束到发型,再到狂游活动,存在主义元素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左岸地区的咖啡馆和夜总会定期举行存在主义者聚会,黑色高领绒衣和紧身外套成为标配,爵士乐与存在主义讨论交织成独特的文化氛围。


萨特和波伏瓦在双偶咖啡馆前

“最像中国的欧洲国家”

法国可谓欧美诸国当中在历史上与中国有着最多相似之处的国家,以至于有人会略带夸张地将法国称为“欧洲的中国”。

法兰西的兴衰,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既有过辉煌的历史,又有过不堪回首的过去,同时更有国力大增的当下与令人期待的将来的国家,或许有着更多可资借鉴之处。

中法两国虽地域遥远,但历史交往深厚,相互影响显著。17世纪初,法国传教士来华,开启了交流篇章。17世纪末,康熙帝与路易十四互赠礼书,拓宽了文化交流。路易王朝时期,“中国风物热”盛行法国。


1964年1月27日,法国成为第一个同新中国正式建交的西方大国。


启蒙时代,法国思想家如伏尔泰深受中国影响,他以《赵氏孤儿》为蓝本创作《中国孤儿》,该剧在巴黎热演,成为沙龙热议焦点,如名画《在若弗兰夫人沙龙里诵读伏尔泰的悲剧《中国孤儿》》所示,彰显了两国文化交融的深度。

如果说在双方早期交往中,中国给予法国的要比从法国获得的更多,那么,19世纪以来,特别是鸦片战争后,法国对中国的影响显著增加。

老一辈革命家如周恩来、邓小平、陈毅等有“法兰西岁月”,众多作家、艺术家、科学家也留学法国。林纾翻译的《巴黎茶花女遗事》成为中国近代首部有影响力的翻译小说,风靡一时。此外,现代儿歌《两只老虎》源自法国《雅克兄弟》,展现了两国文化交流的深远影响。


林纾翻译的《巴黎茶花女遗事》

晚清以来,尤其是20世纪,法国政治文化特别是大革命政治文化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左派”“右派”等术语源于法国大革命。康有为、梁启超等改良派及冯自由等革命派均借鉴法国大革命经验。新文化运动中,《新青年》采用法文刊名,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在中国走红……

法国不仅是一个从古到今都极为重要的国家,还和我们中国的关系密切之极,不妨说它是一个“虽远犹近”的国度。

在今天阅读法国史既饶有趣味,又大有必要。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新闻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