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客家围楼:千年古城的文化瑰宝
梅州客家围楼:千年古城的文化瑰宝
近日,一部历时九年编纂的巨著——《全粤村情·梅州卷》正式出版发行。这套共22册、2416万字的丛书,详细记录了梅州市7021个自然村落的历史人文风貌,为梅州的文化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客家围楼,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梅州乡村文化的一颗明珠。
独特的建筑艺术
梅州客家围楼,尤其是围龙屋,被誉为“中国五大特色民居”之一,与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等并称。其建筑特色鲜明,充分体现了客家人的智慧和对自然环境的适应。
围龙屋的选址讲究风水,通常依山傍水而建。其基本结构为“二堂二横一围龙”,从高空俯瞰,外墙和屋顶构成层层叠叠的半圆形,形似“盘龙”。这种布局不仅在视觉上产生强烈的围合感,也体现了客家人重视家庭团结的价值观。
建筑材料以土木为主,墙体用夯土筑成,屋顶覆盖瓦片。这种选择既经济实用,又具有良好的隔热隔音效果,非常适合南方湿热的气候。内部设计注重通风、采光和排水,展现了客家人的生活智慧。
深厚的文化内涵
客家围楼不仅是居住场所,更是客家文化的载体,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围龙屋内的柱梁、窗枋等处常雕刻有龙凤、花鸟等吉祥图案,寄托着家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每座围龙屋的上厅都设有祠堂,是家族祭祀和重要活动的场所。在传统客家社会中,围龙屋是社区活动的中心,每逢节日,族人都会在此祭祖、舞龙舞狮,增强家族凝聚力。
围龙屋内的生活设施一应俱全,从卧室、厨房到水井、仓库,应有尽有。这种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体现了客家人勤俭持家、艰苦奋斗的精神。正如客家谚语所说:“会划会算,钱粮不断”“勤俭耕作,有食有着”,这些都深深烙印在客家人的生活中。
新时代的传承与创新
进入新时代,梅州客家围楼不仅作为文化遗产被保护,更焕发出新的生机。
2022年,围龙屋建造技艺被列入梅州市第十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兴宁市因围龙屋数量众多、种类齐全,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围龙屋之乡”。这些都体现了梅州对客家文化的重视和传承。
客家围楼也成为梅州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资源。许多围龙屋经过修缮,成为旅游景点,吸引着各地游客前来参观。同时,梅州还积极探索围龙屋的活化利用,将其改造为民宿、博物馆等,让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
乡村振兴的新动能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下,梅州客家围楼正成为乡村发展的新引擎。
一方面,通过保护和开发围龙屋,梅州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例如,在兴宁市新陂、叶塘“两镇五村”乡村振兴连片示范区,当地打造了“十里版画长廊”项目,将版画艺术与乡村旅游有机结合。在径南镇月形山乡村旅游区,明月湖中心的粤书吧为景区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气息。
另一方面,梅州注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通过政企共建、乡贤力量等多种方式,梅州创新拓展了一批城乡公共文化新空间。比如,熙和湾粤书吧、联富美食农家院粤书吧等,都成为当地居民和游客共享的文化空间。
此外,梅州还积极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比如,梅州的版画艺术不仅在博物馆展出,还通过体验活动和文创产品等形式,走进普通人的生活。这些创新举措,不仅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梅州客家围楼,这座千年古城的文化瑰宝,正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随着《全粤村情·梅州卷》的出版,梅州的文化传承事业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