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桥抗战:马占山如何顶住压力打响抗日第一枪
江桥抗战:马占山如何顶住压力打响抗日第一枪
1931年11月4日,东北军在江桥打响了中国武装抗日的第一枪。这场战斗由马占山将军指挥,不仅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也极大地鼓舞了全国的抗日士气。
危急时刻的临危受命
九一八事变后,日军迅速占领辽宁、吉林两省,兵锋直指黑龙江。时任黑龙江省主席万福麟携眷属逃往哈尔滨,省城齐齐哈尔陷入群龙无首的境地。危急时刻,参谋长谢珂挺身而出,积极布防并电请张学良派员主持大局。张学良经过斟酌,任命马占山为黑龙江省代主席兼军事总指挥。
马占山,这位出身绿林的将领,以其精于骑射、善于用兵而闻名。他一到省城便发表《抵抗宣言》,誓言“凡是有爱国之心者,无不卧薪尝胆,誓救国家于危亡”。这番话犹如一声惊雷,打破了日军兵不血刃占领黑龙江的幻想。
内忧外患下的艰难抉择
然而,马占山面临的压力是巨大的。省内的官员乡绅多数主张投降,他们拿着张学良避免与日军直接冲突的电令,要求马占山主动辞职。面对这些贪生怕死之徒,马占山拔出配枪,怒目圆瞪道:“我这个代主席是中央任命的,身为主席守土有责,就是少帅本人来了也不能阻止我抗战。谁要是再言投降,老子就请他吃铁花生。”
外部压力同样不容小觑。日军第二师团师团长多门二郎中将,对拿下黑龙江信心满满。他认为东北军不堪一击,甚至狂妄地声称要证明自己是全日本最优秀的指挥官。
巧妙部署与首战告捷
马占山深知,手下的部队战斗力参差不齐,其中还包括不少骑兵。他决定将骑兵放在阵地后方,步兵则在大兴站修筑蛇形工事,形成战略纵深。当关东军以修桥为由要求马占山将部队后退十五里时,他下令部队撤至十八里外的大兴站,摆出一副“我已经让到家了,你们日本人要是得寸进尺,就别怪我老马不客气了”的姿态。
11月4日凌晨,日军开始行动。滨本喜三郎大佐派出一个中队,在晨雾掩护下试图偷袭大兴站。然而,当他们刚刚超出十五里范围时,徐宝珍团的猛烈火力瞬间将日军打蒙。残余日军在飞机支援下试图反击,但飞机因飞得过低被地面火力击中,飞行员大腿被打穿,仓皇逃离战场。
历史意义与深远影响
江桥抗战虽然最终因实力悬殊而撤退,但它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这是中国军队第一次有组织、有规模地抵抗日军侵略,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鼓舞了全国的抗日士气。马占山以“为国家争国格,为民族争人格”的精神,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抗敌决心,被誉为“抗日第一人”。
江桥抗战是中国人民武装抗日的开端,它提醒我们珍惜和平,同时缅怀那些为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做出巨大牺牲的先烈们。在纪念江桥抗战100周年之际,让我们铭记这段历史,传承抗战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