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睡眠令”:孩子睡够了吗?
教育部“睡眠令”:孩子睡够了吗?
近日,教育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睡眠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保障中小学生的睡眠时间。根据通知,小学生每日睡眠应达到10小时,初中生9小时,高中生8小时。然而,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的监测数据,目前小学生平均睡眠时长为9.5小时,初中生为8.4小时,均未达到标准。
充足的睡眠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指出,健康良好的睡眠不仅能促进孩子的体格生长,还有助于脑发育、语言、认知及社会情绪发展。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睡眠中心主任许志飞也强调,高质量的睡眠对儿童的智力发展和体格生长都具有积极作用。
然而,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在山东省实验小学,五年级学生张津睿表示自己一般晚上10点左右睡觉,只能睡七八个小时,早上起床比较困难。在温州市实验中学,初二学生彦必晟提到,由于拖沓现象,睡眠时间大幅减少。在寿光市,有小学生因为作业量大,写到晚上11点还未能完成。
造成孩子睡眠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作业负担过重。许多学生因为作业量大,不得不熬夜完成。其次是电子产品的影响。手机、电脑等设备发出的蓝光会干扰大脑褪黑素的分泌,影响睡眠质量。此外,家长的不良习惯也会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如果家长经常熬夜,孩子也很难养成早睡的习惯。
面对这一问题,各地学校积极探索解决方案。山东省实验小学实施“作业熔断机制”,规定晚上9点前未完成的作业可以缓交。这一措施不仅没有让学生变得散漫,反而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效率。在浙江温州鹿城区的南浦小学,放学前一小时是学生集中完成作业的“黄金时间”,各学科老师会为学生答疑解惑,优化作业设置。
除了优化作业管理,一些学校还通过改善午休条件来保障学生的睡眠。在山东济南市龙鼎实验学校,可“躺睡”的课桌椅成为学生午休的“神器”。在浙江温州实验中学附属小学,教室外的“共享客厅”被改造成安静舒适的“午休间”,让学生在白天也能得到充分的休息。
专家建议,要改善孩子的睡眠质量,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首先,要养成规律的作息习惯,每天固定时间睡觉,尽量在晚上11点前入睡。其次,要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保持室内安静、温度适宜,选择合适的床垫和枕头。睡前不要进行剧烈运动或观看刺激性影片,避免摄入咖啡因和酒精。白天适当锻炼,增加身体的疲劳感,有助于提高夜间的睡眠质量。
保障孩子的睡眠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学校应进一步优化作业设计,提高课堂效率;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不盲目给孩子加压;社会各界也要为孩子们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落实教育部的“睡眠令”,让孩子们拥有充足的睡眠,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