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反”引发的甘草海藻配伍大争论
“十八反”引发的甘草海藻配伍大争论
“十八反”理论是中医配伍禁忌的重要内容,其中明确指出甘草反海藻等药物。这一理论最早可追溯至金元时期,至今仍被医药界沿用。
“十八反”理论的背景与内容
“十八反”理论是中医配伍禁忌的重要内容,其中明确指出甘草反海藻等药物。这一理论最早可追溯至金元时期,至今仍被医药界沿用。
“十八反”理论是中医配伍禁忌的重要内容,其中明确指出甘草反海藻等药物。这一理论最早可追溯至金元时期,至今仍被医药界沿用。该理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乌头反贝母、半夏、瓜蒌、白蔹、白及;甘草反海藻、大戟、甘遂、芫花;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苦参、细辛、芍药。这些配伍禁忌在临床实践中被广泛应用,以避免药物相互作用导致的不良反应。
胡燕翼事件始末
2023年,深圳市民胡燕翼向龙岗区卫生健康局投诉,称其子在龙岗某医院就诊时被开具了含有甘草和海藻的处方,服用后病情加重。胡燕翼认为,根据“十八反”理论,甘草与海藻属于配伍禁忌,医院的诊疗行为存在过错。
经调查,医院辩称,虽然“十八反”理论指出甘草与海藻不宜同用,但在临床实践中,这种配伍并非绝对禁忌。医院在开具处方前已充分考虑患者的具体病情,并在用药过程中密切监测患者反应。此外,医院还强调,胡燕翼的儿子在服用药物期间,病情加重可能与其他因素有关,不能简单归因于甘草与海藻的配伍。
尽管胡燕翼坚持认为医院应对此负责,但法院最终判决医院不负有医疗责任。这一判决结果引发了公众对中药配伍禁忌的广泛讨论,也促使人们重新思考“十八反”理论在现代医学实践中的应用。
专家观点与临床实践
南京中医药大学段金廒教授团队的研究发现,配伍禁忌并非绝对,其效果与安全性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病症条件、用药时机等。段金廒教授指出,中药的核心就是配伍,配伍得当可以增效减毒,配伍不当则可能适得其反。团队研究发现,功效取向类同、植物基原相近、化学成分结构类似的药味配伍,具有共同的禁忌特征和规律性。同时,配伍禁忌存在剂量/配比“毒-效”拐点,即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可能是安全的,超过这个范围则可能产生毒性反应。
段金廒团队还发现,在临床配伍应用中,经典配伍禁忌随病症条件不同存在宜忌转化。例如,附子和半夏合用可能产生一定毒性,但在名老中医配伍时往往产生良效。进一步研究发现,同一配伍组合在不同疾病阶段也会产生不同的作用。这些研究成果为临床合理配伍与安全用药提供了重要支撑。
法律层面的分析
根据《民法典》第1219条的规定,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应当向患者说明病情和医疗措施。如果需要实施手术、特殊检查、特殊治疗,医务人员应当及时向患者具体说明医疗风险、替代医疗方案等情况,并取得其明确同意。如果医务人员未尽到告知同意义务,造成患者损害的,医疗机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然而,法律也规定了例外情况。《民法典》第1220条指出,因抢救生命垂危的患者等紧急情况,不能取得患者或者其近亲属意见的,经医疗机构负责人或者授权的负责人批准,可以立即实施相应的医疗措施。此外,如果医务人员违反告知同意义务但未造成患者人身损害,患者请求医疗机构承担损害赔偿责任的,不予支持。
在胡燕翼事件中,医院在开具含有甘草和海藻的处方前,已经充分考虑了患者的具体病情,并在用药过程中密切监测患者反应。同时,医院也履行了告知同意义务,向患者及其家属说明了可能存在的风险。因此,法院最终判决医院不负有医疗责任。
结论与启示
胡燕翼事件引发了对“十八反”理论的广泛讨论,也促使人们重新思考中药配伍禁忌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研究表明,配伍禁忌并非绝对,其效果与安全性受多种因素影响。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应充分考虑患者的具体病情,合理配伍药物,并密切监测患者反应。同时,医生还应履行告知同意义务,向患者及其家属说明可能存在的风险,以保障患者权益。
这一事件也提醒我们,传统医学理论需要在现代医学研究的指导下不断发展和完善。只有将传统理论与现代研究相结合,才能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提高治疗效果,保障患者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