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与秦岭:中国生物多样性的守护者
黄河与秦岭:中国生物多样性的守护者
黄河与秦岭,一北一南,一水一山,共同守护着中国的生物多样性。
黄河,作为中国第二长河,其三角洲湿地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线路上的重要驿站。这里每年吸引数百万只候鸟前来栖息,其中包括众多珍稀濒危物种。2024年7月,黄河口候鸟栖息地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全球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区。
近年来,中国政府加大了对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力度。世界银行批准3亿美元贷款,支持甘肃和山东两省开展生态保护修复项目。这些项目重点修复退化的森林、湿地、河流和草原,同时加强外来入侵物种治理。通过持续的生态修复,黄河三角洲的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不仅为候鸟提供了更好的栖息环境,也促进了整个流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
秦岭山脉横亘于中国中部,是南北气候的分界线,也是众多野生动植物的避难所。这里拥有4000余种种子植物,其中包括318种秦岭特有植物和1943种中国特有植物。秦岭还是大熊猫、金丝猴、羚牛等珍稀动物的重要栖息地。
在秦岭的生态保护中,川金丝猴的保护工作尤为突出。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通过科学监测和保护,使区内川金丝猴数量从1200多只增长到1973只。保护区不仅关注金丝猴种群数量的增长,还深入研究其行为特征和社会结构,建立了详细的个体识别图谱,为科学保护提供了有力支持。
为了更全面地掌握秦岭植物资源,陕西省西安植物园联合陕西省植物学会,发起“秦岭植物调查”公众科学计划项目。该项目通过招募志愿者参与植物调查,利用“生命观察”App记录植物分布信息,为秦岭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数据支撑。这种公众参与的科学调查模式,不仅提高了数据收集的效率,也增强了公众的生态保护意识。
黄河与秦岭,一北一南,一水一山,共同守护着中国的生物多样性。黄河三角洲湿地为候鸟提供了重要的栖息地,秦岭山脉则庇护着众多珍稀动植物。通过持续的生态保护和科学监测,这两个地区正在为中国乃至全球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作出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