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明:全民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
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明:全民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
近日,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明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会上详细介绍了中国在培养普通群众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方面所做的工作。他强调,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日常行动为生物多样性保护贡献力量,如践行绿色低碳循环的生活方式、拒绝购买非法野生动物制品等。同时,政府积极引导社会各界力量广泛参与,并借助新媒体拓展宣传平台,使更多人了解并参与到生物多样性保护当中来。
顶层设计:绘就生物多样性保护蓝图
作为最早签署和批准《生物多样性公约》的国家之一,中国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并将生物多样性保护融入生态文明建设全过程。2024年,生态环境部发布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3—2030年)》,为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明确了“时间表”和“路线图”。
《行动计划》作为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总体规划,明确了中国新时期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部署了生物多样性主流化、应对生物多样性丧失威胁、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与惠益分享、生物多样性治理能力现代化等4个优先领域,每个优先领域下设6至8个优先行动,涵盖法律法规、政策规划、城市生物多样性、气候与环境治理、国际履约与合作等内容,为各部门、各地区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提供指引。
实践行动:保护成效显著
中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创新开展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陆域红线面积占陆域国土面积比例超过30%,覆盖重要生态区域。积极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设立首批5个国家公园,各类自然保护地总数近万处。同时,建立了较为完备的迁地保护体系,包括植物园、野生动物救护繁育基地以及种质资源库、基因库等。
数据显示,中国90%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和74%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群得到有效保护,300多种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野外种群数量得到恢复与增长。大熊猫受威胁程度等级从“濒危”降为“易危”,“微笑天使”长江江豚追逐嬉戏,青藏高原再现“高原精灵”藏羚羊“万羊奔腾”的壮观景象。
全球视野:中国贡献与担当
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形势严峻的背景下,中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成就尤为突出。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六次缔约方大会(COP16)显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严峻挑战,1970年至2020年间,受监测的野生动物种群平均规模缩减了73%,近一半迁徙物种数量正在下降,超过五分之一濒临灭绝。
作为COP15主席国,中国积极推动“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昆蒙框架”)的落实。中国更新发布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3—2030年)》,成为“昆蒙框架”通过后第一个完成更新生物多样性战略与行动计划的发展中国家。同时,通过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支持全球合作,首批9个小额项目覆盖15个国家,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重要支持。
未来展望:全民共参与
生态环境部有关负责人表示,《行动计划》明确,到2030年,生物多样性丧失趋势得到有效缓解,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管理水平显著提升,形成全民共同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良好局面。至少30%的陆地、内陆水域、沿海和海洋退化生态系统得到有效恢复,至少30%的陆地、内陆水域、沿海和海洋区域得到有效保护和管理。
赵英明副部长强调,生物多样性保护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日常行动为生物多样性保护贡献力量,如践行绿色低碳循环的生活方式、拒绝购买非法野生动物制品等。同时,政府积极引导社会各界力量广泛参与,并借助新媒体拓展宣传平台,使更多人了解并参与到生物多样性保护当中来。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人类自己。让我们携手行动起来,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家园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