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从“小小子儿坐门墩儿”看童谣的教育价值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从“小小子儿坐门墩儿”看童谣的教育价值

引用
新浪网
12
来源
1.
https://eladies.sina.com.cn/travel/media/tourism990108.html
2.
http://www.xinhuanet.com/comments/20240320/76c1bc7ab72146c6b1adaa1ca6ec22d8/c.html
3.
https://zhidao.baidu.com/index/
4.
https://m.ctrip.com/webapp/you/tripshoot/paipai/detail/detail?allianceid=1072015&articleId=63783707&hideOpenCtrip=1&hidePublishButton=true&hideTitle=true&sid=1996268
5.
https://app.xinhuanet.com/news/article.html?articleId=055d9670311f947b546eb752046a76fc
6.
https://m.yunnan.cn/system/2024/02/09/032940886.shtml
7.
http://m.jyb.cn/rmtzcg/xwy/wzxw/202411/t20241115_2111270161_wap.html
8.
https://m.qidian.com/ask/qgtdypemifo
9.
https://culture.qianggen.net/2009/1025/3164.html
10.
https://m.zhangyue.com/readbook/13089817/9.html?showDownload=
11.
https://www.unesco.org/zh/articles/jujiaoronghetishenglianheguojiaokewenzuzhiyubeijingdaxuelianhejubanxuexiaojiankangjiaoyunenglijiansh
12.
https://www.edb.gov.hk/tc/about-edb/press/insiderperspective/insiderperspective20240827.html

“小小子儿,坐门墩儿,哭着喊着要媳妇儿。”这句流传已久的童谣,承载着几代人的童年记忆。它不仅是一首简单的儿歌,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教育价值。然而,在当今社会,这首童谣却引发了关于儿童心理发展和性健康教育的深入思考。

01

童谣的历史渊源与文化价值

《小小子儿坐门墩儿》这首童谣最早可追溯至清代,是北京地区广为流传的民间儿歌。它描绘了一个小男孩坐在家门口的门墩上,天真地哭着喊着要娶媳妇的情景。这首童谣不仅反映了儿童对婚姻和家庭生活的天真想象,更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家庭和谐与子孙繁衍的重视。

门墩儿本身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据日本学者岩本公夫的研究,门墩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不仅是建筑的装饰,更是一种文化符号,承载着宅主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门墩儿上的雕刻图案,如蝙蝠象征福气,牡丹象征富贵,石榴象征人丁兴旺,这些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02

童谣与儿童心理发展

童谣对儿童心理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研究表明,童谣能够帮助儿童建立语言能力、培养音乐感、发展想象力,并促进其情感和社交技能的发展。然而,现代社会中“灰色儿歌”的出现,对儿童的身心健康构成了威胁。

“灰色儿歌”通常是对经典儿歌的恶意篡改,通过替换词汇或改变内容,使其变得低俗、庸俗。这种现象不仅消解了古代诗歌、经典童谣的童真意境和美学价值,更可能对儿童的价值观和审美趣味产生负面影响。儿童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抵抗诱惑的能力也很弱,改编后的儿歌包含着大量远离童真的低级庸俗内容,影响着他们健康的价值判断和审美趣味的生成,容易给孩子们的价值观形塑等带来扭曲危害。

03

传统童谣的现代价值

在当今社会,传统童谣依然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特别是在儿童性健康教育方面,传统童谣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教育工具。通过改编经典童谣、创作新儿歌等方式,使其更符合当代儿童的认知特点和兴趣需求。这种创新不仅能够保护传统文化,还能为现代教育提供新的资源和方法。

例如,可以将《小小子儿坐门墩儿》这首童谣进行改编,使其成为性健康教育的载体。通过轻松愉快的歌词和旋律,帮助儿童建立正确的性别认知和自信心。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更容易被儿童接受和理解。

04

创新与传承

在保持童谣传统特色的同时进行创新,是当前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一方面,需要越来越多的优秀词曲作者站出来,儿童的音乐世界,好的儿歌不去占领,“灰色儿歌”就会泛滥成灾。早在2005年,就有人跟著名作曲家谷建芬说过,“你看现在的孩子都没有歌唱了”。当时已经古稀之年的老艺术家毫不犹豫地投入创作中,呕心沥血13载,创作出影响至今的“谱诗成曲”儿歌系列,50首“新学堂歌”,每一首都极具中华文化特色,成了儿歌音乐启蒙和国学启蒙不可或缺的理想教材。当前,我们依然需要最优秀的音乐人关注儿童音乐教育,用心去洞悉儿童心灵的奥秘,动情感受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静下心来、精益求精创作出兼具文学性、语言性、教育性的,契合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的,能浸润孩子心灵成长的喜闻乐唱的儿歌。

另一方面,还要坚持守正创新,加强经典儿歌的传承传播。与上述同理,与时俱进的改编、创新跟不上,乱七八糟的篡改、乱改就会占上风。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经典儿歌的内容在日常生活中已经不常见了,比如“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中的一分钱、“丢,丢,丢手绢”中的手绢等。这种情况下,不能把歌词一改了之。比如,有的出版读物为了“与时俱进”,将经典儿歌《一分钱》改成了《一元钱》,引发了巨大争议。《一分钱》早已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即便一分钱不再常见,其背后蕴含的童真追求、德育价值、拾金不昧等内涵并未过时。因此,创新必须在守正基础上,以更加多元的形式服务经典内容的传播。比如河南广播电视台策划的《童声咏经典》节目,针对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的135首古诗词进行编排,通过孩子们“和诗以歌”的创新表达形式,用音符唤醒经典诗词,给孩子们带来不一样的音乐体验、逻辑体验和情感体验,深受孩子们欢迎。

传统童谣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它不仅记录了历史,更承载着民族的记忆和情感。在当今社会,我们更应该重视传统童谣的传承与创新,让这份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通过童谣,我们不仅能帮助儿童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更能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提供精神滋养。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