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苏铁保护区:科技赋能,守护“植物活化石”
攀枝花苏铁保护区:科技赋能,守护“植物活化石”
在四川南部、云南北部,海拔1100米至2000米的常绿阔叶林中,生长着一种被誉为“植物活化石”的古老植物——攀枝花苏铁。这种中国特有的古老残遗种,与大熊猫、恐龙化石一起,被并称为“巴蜀三宝”。然而,这位“铁汉”也曾面临生存威胁。幸运的是,在四川攀枝花苏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精心呵护下,这个古老的物种正在焕发新的生机。
保护区的诞生
四川攀枝花苏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全国唯一以苏铁类植物为主要保护对象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358.3公顷。这里是欧亚大陆自然分布纬度最北、海拔最高、面积最大、株数最多、分布最集中的天然苏铁群落,生长着38.5万余株野生攀枝花苏铁。
科学监测:守护每一株苏铁
为了更好地保护攀枝花苏铁,保护区建立了攀枝花苏铁群落永久性动态监测样地。这个1公顷(100米×100米)的样地,每10米用水泥桩定桩,对样地内一千余株攀枝花苏铁和一千余株乔木逐个建档并进行长期跟踪调查。
监测人员使用GPS仪器、树围尺、手持激光测距仪等监测设备,重点对样地内攀枝花苏铁的坐标位置以及茎干高度、直径、营养叶数、性别等性状进行监测调查。同时,为全面分析保护区内植被生长状况,监测人员还对样方内乔木、灌木、草本等植被的种类、高度、盖度等各类指标进行细致调查并做好相应记录。
人工繁育:为种群注入新活力
针对攀枝花苏铁雌雄异株、自然授粉率低的问题,保护区工作人员采取了人工授粉的方式,显著提高了种子产量。一棵雌株经过人工授粉后可以结两百多颗种子,而没经过人工授粉的,一棵雌株最多只能结十余颗种子。
每年9月左右,工作人员会采收经人工授粉后的攀枝花苏铁种子,经过醒种、催芽、育苗等环节,成功繁育出的幼苗,会进行野外回归。目前,保护区已人工繁育攀枝花苏铁6万余株,为种群扩大和就地保护提供了有力支撑。
智慧管理:科技助力生态保护
保护区建立了智慧苏铁综合管理体系,区域内设置了16套视频监控、2套防火雷达、1套视频语音播报系统。更值得一提的是,保护区建成了全国首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全域高精度三维模型,精度达到分米级,包含了保护区内各处设施、建筑、路网、山势、沟壑、森林、草地等,为建设智慧化保护区提供了底层支撑。
成效显著:种群数量翻番
经过40多年的保护,攀枝花苏铁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23.4万株,增加到目前的38.92万株。同时,保护区的生态恢复工作也取得了显著成效,其他植物快速恢复,物种多样性得到全面提升。
未来展望:持续守护“植物活化石”
攀枝花苏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成功经验,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宝贵借鉴。未来,保护区将继续坚持科学保护和智慧管理相结合,进一步完善监测体系,加强科研合作,为保护这一珍贵的“植物活化石”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