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春节习俗大揭秘:原来如此!
安溪春节习俗大揭秘:原来如此!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割年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这是一首流传已久的春节习俗歌谣,生动地描绘了中国人迎接新年时的忙碌与喜悦。在福建省安溪县,这首熟悉的歌谣伴随着独特的闽南年味,演绎出别具一格的春节风情。
松糕飘香里的家乡味道
在安溪县蓝田乡蓝田村,家家户户都有在春节来临之际做松糕的习俗。村民们聚在一起制作松糕,分享一年的喜悦。走进村民章春明家,敞亮的客厅里,章春明正和家人围坐一起做松糕。只见他们正用精美的创意模具,把一块块松糕印制成祈福和愿景,如“福禄寿喜”“梅兰竹菊”“葫芦花生元宝”等形态……
制作松糕材料的选择十分讲究,需当季的糯米、黄豆、花生以及自家榨制的花生油,糯米、黄豆、花生下锅清炒,等米粒炒至颗颗圆润、饱满,豆粒香而不焦,再用磨粉机磨成粉状。磨成后的粉摊开、冷切,然后再把剁碎的小香葱、纯正的花生油倒在滚烫的锅里,做成“葱头油”,放置盆子里冷却,最后把松散细腻的糖与冷却的“葱头油”以及粉搅拌均匀,摊在簸箕上进行制作。很快,厨房的灶膛里生起了火,章春明把制作好的松糕放置蒸屉里熏蒸,一炷香的工夫,再把蒸屉从热气腾腾的大锅上移出。那白皙的色泽,已经变成米黄或暗沉,厨房里弥漫着香喷喷的味道。
“其实我们一家都在县城居住,当初回老家建房子也是考虑已久。乡村振兴让每个村落都变得美丽,我们也很想让自己家的旧厝重新焕发生机,留住乡愁,也算圆自己的一个梦想。”章春明说。房子今年建好,这对章春明一家来说可是头等大喜事,过新年,住新居,一家人美滋滋地准备在新房子备年货过大年!“今年刚搬新房子,按照农村风俗,要回来新房子这里过年,过年做松糕,自己吃或请亲友,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章春明说。
“四溪争流”里的文化盛宴
1月11日,“四溪争流迎新春”大型群众性文化活动在安溪县启动。此次活动除了载歌载舞的文艺演出外,还设立了四溪特色文化集市,推出非遗展示区、农特产品区、四溪美食区等特色区域。同时,还别开生面地开展了春节送福和传统趣味游戏等互动活动。一系列各具特色的活动吸引众多游客和群众参与,大家在欢乐中领略地方特色文化的魅力,共同体验热闹非凡、喜庆祥和的节日氛围。
非遗展区:四溪技艺交相辉映
在非遗展示区,一场技艺的盛宴引得众人驻足观看。安溪县的藤编技艺展位挤满了许多市民和游客,安溪竹藤编第十一代传人、藤编大师陈红萍的双手灵巧如梭,藤条在她的指尖跳跃翻飞,转瞬之间,一个精巧别致的花篮便跃然眼前。
不远处,松溪县的版画制作技艺展位,同样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目光。“一个早上,我们已经免费送出了数百份精美的版画。”松溪县版画协会理事陈维星介绍,参加这次活动,主要是弘扬松溪版画艺术,同时也希望普及传统文化知识,让更多的年轻人和学生在亲手体验版画制作的过程中深入了解并爱上这项传统技艺。
此外,安溪县的木偶戏、蓝印花布、龙涓红曲,松溪县的宝剑铸造技艺,明溪县的衍纸画技艺,以及尤溪县的传统竹雕技艺等,纷纷亮相展区。这些来自四县的非遗技艺,涵盖了手工艺品、传统表演艺术等多个领域,在传承传统技艺精髓的同时,巧妙地融入了现代元素,创作出了更多兼具传统韵味与时代特色的作品。
农特产品区:四溪珍馐汇聚一堂
踏入农特产品区,一股浓郁而地道的风味扑鼻而来。这里,安溪铁观音茶香四溢、明溪红菇色泽诱人、尤溪银杏果实饱满、松溪笋干质地醇厚,各式特色农产品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
安溪铁观音展位茶香氤氲,吸引了不少爱茶人士。他们纷纷驻足品鉴,一边低头细嗅茶香,一边轻声交流着品茶心得。除了茶叶,其他农产品也同样吸引着游客的目光。在明溪肉脯干的展位前,游客王先生正津津有味地品尝着肉脯干:“这肉脯干口感绝佳,我要多买几包带回家与家人分享!”
现场,商家们热情洋溢,不仅展示了产品的外观和口感,还分享了产品的种植渊源和精心制作过程。这种面对面的互动交流,让游客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产品背后的故事和文化内涵,也增添了购物的乐趣。
春节送福区:喜迎新春氛围浓郁
“岁岁平安福寿多,年年顺景财源广”“春回大地万物苏,福满人间喜气盈”……新春佳节来临之际,春节送福活动区热闹非凡。现场,书法家们精神饱满,挥毫泼墨,笔走龙蛇间,一副副蕴含深情与祝福的春联跃然纸上,为市民们送上了新年的祝福。
市民王明锋手捧刚领取到的春联,满心欢喜地说:“书法家写的春联特别有韵味,过年的时候贴在家门上,让家里充满喜庆和过年的氛围。”
剪纸窗花送福
除了春联赠写,活动现场还设置了剪纸窗花、灯谜竞猜、花灯小巷等多个春节送福环节,让市民们充分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在剪纸艺术区,安溪县第十九小学的学生们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用一双双灵巧的小手,将一张张红纸裁剪成精美的窗花作品。带队老师表示:“通过动手实践,学生们能够更近距离地了解和感受传统文化,希望他们能够将这种传统技艺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领略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趣味活动区:畅享亲子游戏乐趣
在趣味活动区,古风投壶、古法射箭等传统游戏吸引了众多孩子参与,他们兴奋地穿梭其间,享受游戏带来的欢乐时光。在古风投壶游戏区域,孩子们手握箭矢,目光坚定,瞄准壶口,奋力一掷。每当箭矢准确无误地落入壶中,周围便会响起阵阵掌声和欢呼声,孩子们的脸上也洋溢着自豪和喜悦。
这项传统游戏不仅锻炼了孩子们的手眼协调能力,更让他们在游戏中领略到了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这个活动真是太有趣了!既能锻炼身体,又能体验到古代游戏的乐趣,我和朋友们都玩得非常开心!”安溪县沼涛实验小学的学生蔡坪达说。除了传统游戏外,现代趣味游戏也备受孩子们的青睐。足球飞镖、愤怒的小鸟等游戏让孩子们在挑战中锻炼了反应能力和思维能力,每一次成功都让他们收获了满满的快乐和成就感。参内镇的叶女士表示,这次亲子互动活动不仅让孩子们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还加深了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情感交流,让亲子关系更加紧密和谐。
春节申遗成功:文化传承的新起点
2024年12月,中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在巴拉圭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上通过评审,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此,中国共有44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总数居世界第一。其中,有39个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4个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个入选优秀保护实践名册。
春节是中国最隆重、最欢乐的传统节日,它凝结着中华民族赓续相传的文化基因,寄寓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冀和团圆共享的追求。贴春联、挂年画、吃年夜饭、红包守岁、舞龙舞狮、逛庙会等,每一项传统习俗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每逢过年,不管身在何方,人们都要跨越山海向家奔赴,回到温暖的小家,回到精神的家园故土。近年来,“除夕放不放假”“回谁家过年”等话题屡屡冲上热搜,也体现了中国人对这一传统节日的重视和期待。
春节不仅是辞旧迎新、阖家团圆的日子,还承载着和平、和睦、和谐等文明理念。随着我国综合实力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春节已走出国门并感染着世界。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春节已经走进全球近200个国家和地区,许多国家和地区把春节作为法定节假日。每逢中国春节,世界各地纷纷点亮“中国红”,共同分享欢乐喜庆的节日气氛,感受中国的多彩文化和开放胸怀。一年前,春节正式被列为联合国假日,“中国年”升级为“世界年”。
春节申遗成功,不仅是对这一传统节日的肯定,更是对中国文化自信的一次提升,也意味着“中国年”独一无二的价值在国际社会被看见、被确认,对于增进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文化认同以及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都具有重要意义。正如有关专家表示,春节申遗成功,不仅是中华文化传承与创新共进的又一个里程碑,也为世界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互鉴提供一个新起点,有助于它作为人类文化多样性重要的一部分为全人类所共享。
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面对共同挑战,任何人任何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始终践行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的价值观念,致力于凝聚世界不同文明的价值共识。“春节是新的开始,预示着新的希望。”春节申遗成功,意味着春节文化中蕴含的以和为贵、和合共生,将更好地走向世界引发共鸣共情,让更多人了解和认同中国文化,从而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和相互理解。
春节申遗成功,不仅是一种荣耀,更是一种鞭策。让世界共享“中国年”,仍需深入挖掘春节文化内涵,加强对其历史渊源、文化内涵、社会功能等方面的挖掘和宣传,让世界人民更多地了解中国文化魅力。特别是要通过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加大对传统习俗、民间艺术等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同时结合现代社会的特点和需求,不断创新节庆方式和活动内容,使其更加符合现代人审美和生活方式,让“中国年”在全球化大潮中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