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证据表明,人类才是大型动物灭绝的主要原因
越来越多证据表明,人类才是大型动物灭绝的主要原因
在过去5万年间,许多大型哺乳动物、鸟类和爬行动物都从地球上消失了。究竟是人类活动还是气候变化导致了它们的灭亡?近日,一项发表在《剑桥棱镜:灭绝》上的综述研究给出了明确答案:人类才是大型动物灭绝的主要原因。
研究背景与方法
所谓大型动物,通常指体质量45千克以上的动物,它们也被称作巨动物群。研究根据过往发现的遗骸推算出,在过去5万年间,至少有151种哺乳动物灭绝了。
其中,那些体型最大的哺乳动物是最主要受害者,也就是质量超过一吨的陆栖食草动物,或者叫巨食草动物。一组直观的数字是,5万年前的地球上生活着57种巨植食动物,如今只剩下了11个物种。这些现存物种的数量也在急剧下降,但还没有完全灭绝。
晚第四纪哺乳动物的灭绝与体质量有关。换句话说,出现了巨动物群的选择性灭绝。(图/Svenning, et al., Cambridge Prisms: Extinction)
在这篇综述中,为了全面地了解这些动物的灭绝,研究人员汇集了多个研究领域,包括与大型动物灭绝直接相关的研究,比如物种灭绝的时间、动物的饮食偏好、气候和栖息地、过往种群数量的遗传估计,以及人类狩猎的证据。
此外,他们还从其他领域入手进行了大量必要的研究。比如整理了过去100-300万年间的气候史和植被史,还有过去6600万年间动物群的演化和动态变化,以及有关人类扩张和生活方式(包括饮食偏好)的考古学数据。
气候变化不是主要原因
诚然,在末次间冰期和末次冰期(更新世晚期,距今13万年至1.1万年)期间,气候的剧烈变化必然影响了全球各种体型的动植物的数量和分布。但关键在于,只有大型动物经历了最严重的灭绝,尤其是那些体型最大的。
他们还注意到,如果把时间尺度拉长,在过往6600万年的历史中,类似过去5万年间这样的巨动物群的大量灭绝,也是绝无仅有的。先前同样来势凶猛的冰期和间冰期,并没有造成巨动物群如此大规模且有选择性的灭绝。
特别是在冰期之初,前所未有的严寒和干燥的确会在某些地区造成大规模的物种灭绝,比如欧洲的树木就无法幸免于难。但巨动物群不会如此。这说明,气候在巨动物群的灭绝中并没有扮演关键角色。
另一个反驳气候作用的重要发现是,近期巨动物群的灭绝在气候稳定的地区和不稳定的地区同样严重。
灭绝的物种生活在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中,从热带森林和热带草原到地中海、温带森林和草原,再到北极生态系统,它们遍布除南极洲以外的各大洲。
灭绝发生在全球各地,并不能用。(图/Svenning, et al., Cambridge Prisms: Extinction)
许多灭绝物种可以在各种类型的环境中繁衍生息。因此,它们的灭绝并不能用气候变化导致特定生态系统类型的消失来解释。举个例子,在气候变暖的过程中,猛犸草原通常被认为是气候变化中相当脆弱的生态系统,但那里仅仅生活着少数巨动物群物种。而大多物种生活在温带到热带的环境中,应该受益于末次冰期结束时的气候变暖。但事实并非如此。
人类活动才是关键因素
相反,从人类活动的角度看,故事截然不同。早期现代人是出色的猎手,可以针对那些最大的动物下手。比如,考古学家已经发现了那些专为捕猎大型动物而设计的陷阱。此外,对古人类骨骼和来自矛尖的蛋白质残留物的同位素分析也表明,人类的确会猎杀并食用那些最大的哺乳动物。
大型动物的特点之一是它们的妊娠期很长,每次产生的后代数量也很少,并且需要很多年才能达到性成熟。这就让它们变成了一种非常“脆弱”的群体。这样的猎杀完全可以让大型动物变得越来越少。
分析表明,全球范围内,人类对猛犸象、乳齿象和巨懒等大型动物进行了广泛地捕猎。虽然世界各地的物种灭绝的时间和速度截然不同——在一些地方,灭绝发生得很快,而在另一些地方则要一万多年。但无论何地,灭绝都发生在现代人类到来之后,或者就非洲而言,是发生在人类的文化进步之后。
生态影响与保护建议
研究人员指出,巨动物群的消失对生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大型动物在生态系统中发挥着核心作用。它们会影响植被结构,比如保持密林和开阔区域之间的平衡,它们的移动能帮助种子传播,影响着生态系统中养分的循环。而这些大家伙的消失显然会导致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明显改变。
巨动物群的灭绝会给生态系统带来明显变化。(图/Svenning, et al., Cambridge Prisms: Extinction)
研究人员认为,他们的结果凸显了积极保护和恢复的必要性。重新引入大型哺乳动物,可以帮助恢复生态平衡,支持生物多样性,因为生物多样性就是在巨动物群丰富的生态系统中演化而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