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春晚小品看中国喜剧新趋势
从春晚小品看中国喜剧新趋势
1962年1月20日,北京电视台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笑的晚会",这场晚会不仅以相声为主,还包含了话剧片段、独角戏、洋相和笑话等多元艺术形式。更值得一提的是,晚会采用了电视直播的形式,并首次启用主持人,以茶座式方式呈现,彻底改变了传统舞台以演员为中心的表演模式。这场晚会不仅是中国大陆首次电视直播的春节晚会,更重要的是,它首次将"小品"这种艺术形式搬上了荧幕,被视为日后春节联欢晚会的雏形。
然而,这场创新并未能持续太久。由于部分小品被批评"讽刺现实"或"为笑而笑",甚至有"向小市民趣味讨好"之嫌,这三届"笑的晚会"最终在内部批评声中销声匿迹,未能逃脱文革的厄运。
时间来到1983年,中央电视台在除夕夜以现场直播形式举行春节晚会,并正式定名为"春节联欢晚会",这标志着春晚作为一项固定节目正式登上历史舞台。而小品,也在这场晚会中逐渐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成为不可或缺的节目类型之一。
1993年,央视春晚进行了一次重大改革。晚会从原来的茶话会形式改为"盛典式",政治功能被显著加强,开始承担起宣传党和政府成就的任务。同时,春晚还引入了导演竞标制,每年的筹备工作成为央视文艺部门的头等大事,筹备期长达3-9个月不等。这次改革,不仅提升了春晚的整体规格,也促使小品艺术向着更加专业化、系统化的方向发展。
进入21世纪,春晚小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展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其中最显著的变化,莫过于跨界混搭和科技融合的广泛应用。
在2025年的地方卫视春晚中,跨界混搭成为了一大亮点。例如,北京台春晚邀请了关晓彤、胡先煦、王宝强等分别代表京津冀三地的嘉宾,共同表演融合了戏曲、曲艺、杂技等多元艺术元素的歌曲《回家过年》。这种跨界合作不仅打破了传统艺术形式的界限,也为观众带来了耳目一新的观赏体验。
科技元素的融入,则为春晚小品插上了科技翅膀。江苏台春晚结合2024年"孙悟空"热潮,打造原创舞曲《吴承恩》,通过虚实结合的影视化视觉设计,生动展现了孙悟空的神话故事和吴承恩的传奇人生。北京台春晚更是运用了多组升降台、数控屏灯光、AIGC等高科技手段,将科技与文化元素巧妙融合,展现了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地铁新线开通等城市发展成果,以及京剧、杨柳青年画等非遗文化魅力。
与此同时,各地春晚纷纷打出"地域文化牌",以增强节目的辨识度和吸引力。北京台春晚首次由京津冀三地联合录制,通过设置沉浸式社区,再现百姓生活画卷,展现了三地文化的极致交融。浙江台春晚则以"越韵"为主题,围绕越剧文化内核,以越乡之音传颂家国之情。这些地方特色鲜明的节目,不仅丰富了春晚的内涵,也体现了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特征。
然而,在春晚小品蓬勃发展的同时,其他形式的喜剧节目却遭遇了不同程度的挑战。以脱口秀为例,2023年5月,笑果文化因旗下演员House的不当言论引发舆论风波,随后被有关部门要求暂停在北京、上海等地的演出,罚款金额超过一千万元。这场风波不仅导致笑果文化线下演出停摆,还引发了整个脱口秀行业的连锁反应。
一年来,笑果文化的多位演员纷纷另谋出路。徐志胜参演《庆余年》第二季,童漠男、肉食动物等在电影《年会不能停》中表现亮眼,呼兰、庞博等人则转战各类综艺节目。尽管如此,大量笑果系演员仍选择低调开启商演之旅,各地俱乐部纷纷邀约,演出价格从180元到880元不等,虽然无法重现一票难求的盛况,但基本能维持较高的上座率。
相比之下,传统小品演员则展现出更强的韧性。以沈腾和贾玲为代表的新生代演员,不仅在春晚舞台上持续发光发热,更在电影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沈腾主演的《夏洛特烦恼》《西虹市首富》等影片票房口碑双丰收,贾玲执导的《你好,李焕英》更是创造了中国电影史上的票房奇迹。
面对脱口秀行业的低谷,业界和观众都在呼唤喜剧节目的回归。2024年,多档大型喜剧综艺如《单口喜剧和漫才大赛》《单排喜剧大赛》《脱口秀和TA的朋友们》陆续上线,其中《脱口秀和TA的朋友们》更是凭借大量笑果系演员的加盟,高调打出"脱口秀回来了"的口号。
春晚小品作为中国喜剧的重要载体,其演变历程见证了中国喜剧艺术的发展轨迹。从最初的简单逗乐,到如今融合多元艺术形式、科技元素和地域文化的综合性艺术,春晚小品不仅为观众带来了欢乐,更成为了反映时代变迁、展现文化自信的重要窗口。在经历了各种挑战和变革后,中国喜剧正在以更加多元、开放的姿态,迎接新的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