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与睡眠障碍:你了解多少?
心律失常与睡眠障碍:你了解多少?
最新研究显示,心房颤动(房颤)在65岁以下人群中的发病率远超预期,占总病例数的四分之一以上,这表明心血管健康问题正在年轻化。更令人担忧的是,睡眠障碍,尤其是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已被证实与心律失常密切相关,可能增加心脏病风险。
研究数据揭示:心律失常年轻化趋势明显
近年来,心房颤动(Afib)/房颤在65岁以下人群中的发病率正在上升。这一发现颠覆了以往认为该心脏健康问题在年轻人中较少见的观点。根据最新发表的研究论文,心律失常不仅在年轻患者中更常见,而且与严重的健康后果密切相关,例如心力衰竭、中风和心脏病急性发作等致命风险。
负责该研究项目的医学团队来自于匹兹堡大学心脏和血管研究中心。他们首次系统分析了65岁以下人群中出现房颤的普遍性及其长期影响。研究发现,与未患此病症的同龄人相比,房颤患者的死亡率更高,说明房颤对中青年患者的健康威胁远超以往的了解和认知。
在该研究中,65岁以下房颤患者的案例数量占总案例数四分之一以上,远高于此前估计的2%。这一高比例反映了年轻人群中心血管危险因素正在增加,包括吸烟、肥胖、高血压和睡眠障碍,以及精神压力大等。这些因素不仅增加了房颤风险,还可能导致心脏结构和功能的长期变化。
睡眠障碍:心律失常的隐形杀手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可严重影响心脏健康。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团队接诊了一位40岁的患者李生,他长期遭受睡眠中突然大喊大叫、拳打脚踢的困扰,这些症状与严重的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相关。
经多导睡眠监测发现,李生每小时平均发生55次呼吸暂停或通气减少(AHI高达55),血氧饱和度最低仅47%。更严重的是,缺氧还导致了他的心脏出现致命性的心律失常,甚至有心脏骤停的风险。这一案例凸显了睡眠障碍对心脏健康的严重影响。
专家建议:规律睡眠是预防关键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李剑指出,人体具有特定的生物节律,一旦打乱这个节律,就会对健康有害。研究显示,晚上10~11点睡觉可以降低患心脏病的风险,而在午夜或更晚入睡的人风险明显增高。
李剑表示,熬夜会影响胆固醇代谢,增加动脉粥样硬化和血管狭窄的几率,导致心跳加快和心律失常,甚至会引起猝死。《欧洲心脏杂志》曾刊登研究,提示长期熬夜与5种心血管病相关,包括高血压、肺栓塞、冠心病、心梗和慢性缺血性心脏病。
如何改善睡眠质量?
上虞第三医院心血管疾病专家建议,心律失常患者应采取右侧卧的睡姿,保持身体自然屈曲,这种姿势有利于血液回流,减轻心脏负担。同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 饮食调节:睡前避免饱食,不饮用茶和咖啡等刺激性饮料。
- 情绪管理:睡前保持平静,避免过度兴奋或激动。
- 适度运动:白天进行适度锻炼,但避免在睡前进行剧烈运动。
- 环境优化:创造安静、黑暗的睡眠环境,减少噪音和光线干扰。
此外,李剑还建议,要养成规律的睡眠习惯,每天尽量在同一时间上床睡觉和起床。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有助于维持体内植物神经系统的自然节律,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结语
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睡眠质量已成为影响现代人健康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对于有心血管疾病风险的人群,保持良好的睡眠习惯至关重要。通过调整作息时间、改善睡眠环境和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有效降低心律失常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让我们从今晚开始,为自己创造一个健康的睡眠环境,守护心脏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