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名臣左宗棠一副对联:“文章西汉两司马,经济南阳一卧龙。”
清末名臣左宗棠一副对联:“文章西汉两司马,经济南阳一卧龙。”
左宗棠的这副对联:“文章西汉两司马,经济南阳一卧龙。”巧妙地将司马迁、司马相如和诸葛亮三位历史人物融入其中。这副对联不仅展现了左宗棠的文学造诣,也体现了他对历史人物的深刻理解。
在山西祁县的渠家大院内有一幅清末名臣左宗棠一副对联:“文章西汉两司马,经济南阳一卧龙。”一副对联里面包含了三位古人,又用得极为贴切,不能不说是工巧之作。这三位古人中,“南阳一卧龙”大家应该很熟悉,就是蜀汉名相诸葛亮,左宗棠自号“今亮(当代诸葛亮)”,故在对联中也以“卧龙”自诩,至于“西汉两司马”,则是指司马迁和司马相如。
《文章西汉两司马》原文
——题卧龙岗诸葛草庐
作者:左宗棠
文章西汉两司马;经济南阳一卧龙。
心同佛定香烟直;目极天高海月深。
出处动关天下计;草庐我也过来人。
此对联的意思是说,文章写得最好的要算西汉的司马迁与司马相如,而经邦济世的人才就当首推南阳的诸葛亮了。
“两司马”指汉辞赋家司马相如和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迁。两人在文学史上都很有影响,后人有“文章西汉两司马”之称。
司马相如(公元前179年左右——公元前117年),字长卿,四川成都人,汉时文学家。司马相如善鼓琴,其所用琴名为“绿绮”,是传说中最优秀的琴之一。
司马相如
一曲琴音凤得凰
大多数人都是从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爱情故事里知道司马相如这个人的。司马相如与卓文君不拘封建礼教的束缚,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婚姻的果敢行为,成了我国封建社会时期自由恋爱的爱情经典,被誉为“世界十大经典爱情之首”。
司马相如年少时兴趣广泛,喜欢读书,喜欢写赋,练过剑术,还弹得一手好琴。因为崇拜战国时的蔺相如,他就把自己的名字从司马长卿改成了司马相如。
司马相如一身才华,自然不甘心平庸,于是他倾尽所有捐了一个叫武骑常侍(皇帝的贴身侍卫)的官,希望能在官场一展身手。但很快他就发现理想是美好的,但现实很残酷。
中国有一种文化叫官场文化,官场文化说到底就是一种圈子文化,如果领导也在这个文化圈子里面,这个官场文化就会变成领导文化,领导的思维决定这个文化圈子的思路。
当了官的司马相如发现自己无法适应领导文化,因为汉景帝在他这个圈子里,景帝对文学不感兴趣,圈子里的人对文学自然也不感兴趣,司马相如的才华无人赏识。
就在司马相如郁闷的时候,他认识了来朝见汉景帝的梁王刘武。梁王喜爱辞赋,偶尔和司马相如聊了几句,居然非常投缘,于是司马相如的生活中有了一个新的圈子——梁王圈子。
在这个圈子里,司马相如如鱼得水,他认识了邹阳、庄忌等当时享有盛名的辞赋大家,在这些人的帮助下,司马相如的辞赋水平有了明显的进步。为了报答梁王,司马相如写了一篇《子虚赋》献给了梁王,《子虚赋》文采斐然,很快走红全国,司马相如也一炮而红,成了全国有名的辞赋大家。
临邛县令王吉平时就敬佩司马相如的文才,尤其喜欢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在王吉心中,司马相如就是一块金子,迟早会发光的。司马相如来到临邛,自然受到了王吉的热情接待。
县令的朋友来了,以当地首富卓王孙为代表的富豪集团当然不会放过这个巴结县令的机会。卓王孙向司马相如发出了请柬,邀请司马相如来家里做客。
卓王孙是本文不得不说的一个人物。他不仅是临邛首富,还是当时的西汉首富,其家财富可敌国。
但自古来商不敌官,县令虽然官不大,但也算是一方父母官,中国有句古话“破家县令,灭门令尹”,县令在县上一跺脚全县都要抖三抖的。如今县令朋友来了,卓王孙自然要有所表示。
司马相如等的就是这个机会,县令王吉早就暗示过他,这个卓王孙家财万贯,且为人豪爽,只要和卓王孙处好关系,对他以后的仕途是大有帮助。更何况卓家还有一个号称临邛第一美女的卓文君。
卓文君是卓王孙的女儿,年仅十七,精通音律,而且文采出众,原本已订亲,但未及过门丈夫就去世,卓文君从此成了寡妇。
于是,宴请的当晚,心中存了非份之想的司马相如就带着梁王送给他的“绿绮琴”来到了卓王孙家。酒席上,宾客双方相谈甚欢,司马相如夸奖卓王孙为人豪爽,卓王孙夸奖司马相如文才出众(和现在的酒局没什么区别)。
酒至半酣,卓王孙提出“久闻司马相公琴赋双绝,能否即兴表演一曲,也让我等小民开开眼界”。请司马相如弹奏一曲,司马相如带着琴来就是有目的的,此时当然不会拒绝。
于是趁着酒兴,司马相如即兴做赋一首,名曰《凤求凰》,自弹自唱了起来:
《凤求凰》
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凰。
时未遇兮无所将,何悟今兮升斯堂!
有艳淑女在闺房,室迩人遐毒我肠。
何缘交颈为鸳鸯,胡颉颃兮共翱翔!
凰兮凰兮从我栖,得托孳尾永为妃。
交情通意心和谐,中夜相从知者谁?
双翼俱起翻高飞,无感我思使余悲。
一曲《凤求凰》宛转风流,听的在座的宾客如痴如醉。更让屏风后偷听的卓文君目迷神离,心魂俱醉。
卓文君虽身居闺阁之中,但早就听过司马相如的名声,对司马相如是心仪已久。这次知道司马相如来自己家赴宴,早就存下了见一见心中偶像的心思。但封建社会女子毕竟不方便抛头露面,于是她就偷偷躲在屏风后面,想看一看司马相如。
司马相如演奏《凤求凰》
这一看之下,卓文君的双脚再也挪不动了。自古名士多风流,酒宴上司马相如英俊潇洒,神采飞扬,高谈阔论,风度翩翩。尤其是司马相如即兴弹唱的一曲《凤求凰》,不仅展示了他超凡的文才,更是把司马相如的求爱之心表达的淋漓尽致,屏风后卓文君早已看得芳心暗许,听得心摇神驰,巴不得马上就可以和司马相如双宿双飞。
前面说过,卓文君精通乐律且文采出众,《凤求凰》中的求偶之意已经表现的非常露骨,卓文君岂能听不出来。
宴会结束后,心中惴惴不安的卓文君刚回到房间,却见自己的贴身大丫环手持一笺信函早早等在房间,信笺上只有两个字“都亭”。
“都亭”,是司马相如在临邛的住址。
此时已经彻底沦落的卓文君喜不自胜,她思来想去,最终爱情战胜了亲情。她做出了一个在当时极为大胆的决定,为了爱情离家出走。
卓文君月夜出逃,来到了司马相如居住的都亭。为防止卓王孙派人追来,司马相如和卓文君一商量,干脆来了个不辞而别,两个连夜回到了成都。
这就是典故“文君夜奔”的来历。
司马相如凭着一曲《凤求凰》最终抱得美人归。
《凤求凰》流传的有两首,除了司马相如在宴会上弹唱的一首外,王实甫在《西厢记》中也记载一首,风格及诗意均和司马相如极其相像:
《凤求凰》二
有一美人兮,见之不忘。
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
凤飞翱翔兮,四海求凰。
无奈佳人兮,不在东墙。
将琴代语兮,聊写衷肠。
何时见许兮,慰我彷徨。
愿言配德兮,携手相将。
不得於飞兮,使我沦亡。
卓文君和司马相如一见钟情,两人连夜私奔到了成都。但司马相如此时除了一肚子的诗书文章,已经是身无分文。卓文君来到司马相如在成都的家中,只见家中空空如也,连个床铺都没有。
《史记》中记载:“相如乃与驰归成都,家居徒四壁立”。意思是司马相如和卓文君两个连夜跑回司马相如家,却看到司马相如家除了四面的墙壁外,什么也没有。“家徒四壁”这个成语就是由此而来的。
古人云:“富易友贵易妻。”在这一点上,司马相如是犯过错误的,如果不是卓文君机智,司马相如就成别人的女婿了。于是卓王孙就带着出狱的司马相如回家务农了。
一年后汉武帝为司马相如昭雪,宣布他无罪,召他回京任职。此时的司马相如虽不敢抗旨,但也以家庭为主,每天与卓文君双飞双宿,缠缠绵绵,两个人的日子过得悠哉悠哉。
公元前117年,一代辞赋大家司马相如去世,留给世人一段传奇爱情故事。
司马迁(前135 ~ 前87) ,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他生于史官世家,祖先自周代起就任王室太史,掌管文史星卜。父亲司马谈在武帝即位后,任太史令达三十年之久。司马谈博学,精通天文、《易》学和黄老之学。司马迁十岁起诵读古文,并接受其父的启蒙教育。渊源久长的家学对他后来治学道路有深刻的影响。后随父移家茂陵显武里,十九岁为补博士子弟。二十岁时,为走出书斋,网罗天下放失旧闻,开始了他的游历。他从长安出发,出武关,过江陵,溯沅水至湘西,窥九嶷,于长沙汨罗凭吊屈原;而后向东,足迹到达会稽,访问夏禹的遗迹;到过姑苏,眺望范蠡泛舟的五湖;到达淮阴,访求韩信的故事;到过丰沛,访问刘邦、萧何的故乡;到过大梁,访问夷门,并考察秦军引河水灌大梁的情形;到过楚,访问春申君的宫殿遗址;到过薛地,考察孟尝君的封邑;到过邹鲁,拜仰孔孟的家乡。壮游使他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回到长安后,又同当时著名经学大师孔安国、董仲舒学习《古文尚书》和《春秋》。之后仕为郎中,侍从汉武帝。武帝对这个广闻博识、学问丰富的年轻人十分重视,命他为郎中,让他带着皇帝的命令出使巴蜀,到达今天昆明一带大西南地区。
西汉文坛的文学形式主要是散文和赋,当时散文以司马迁成就为最高,赋以司马相如成就为最高,故名。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也列“司马相如和司马迁”为一篇,并说:“武帝时文人,赋莫若司马相如,文莫若司马迁。”
天汉二年(前99),汉将李陵率军出塞,与匈奴交战,因寡不敌众被迫投降。在李陵而言,忍辱投降,本有徐图后举之意,但汉武帝听信李陵为匈奴练兵的传闻,下令处死李陵的家人。司马迁不顾冒犯武帝的危险,站出来替李陵说话,被愤怒的武帝交付廷尉审理,判处了宫刑。据司马迁追述,此时他本有自杀以免受辱的想法,但因为著述未成,最终选择了忍辱以著书的道路。
平心而论,汉武帝对司马迁的才学还是赏识的。虽然是他让司马迁遭受了巨大的屈辱,但司马迁受刑后,也是他将司马迁任命为中书令,做自己的“机要秘书”。然而,此后的司马迁虽然成了天子近臣,行动却不见于史籍,仿佛失踪了一样。直到征和二年(前91),司马迁的好友任安因遭巫蛊之祸将被处死,司马迁才再次出现在文献记载中,伴随而来的,是那篇名传千古的《报任安书》。
在《报任安书》中,司马迁向朋友倾诉了因非罪而受重刑的痛苦:“所以隐忍苟活,函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任安劝他向武帝推荐人才,司马迁在信中回答道:“身直为闺阁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故且从俗浮湛,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今少卿乃教之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之私指谬乎?”对此时的司马迁来说,名声、官职都已经不再重要,他唯一追求的,是早日完成《史记》。
司马迁的晚年,可以说是默默无闻的。我们知道他最终完成了《史记》,却不知道《史记》成书于何时,也不知道他去世的确切时间,更不知道他作为武帝的近臣发挥过什么作用。然而,这也许正符合司马迁的愿望:历史忘却了他,却永远记住了《史记》。
诸葛亮
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于建兴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
明·柯丹丘《荆钗记》一九出:“〔净〕你是读书之人,何故见疑?自古道:‘富易交,贵易妻。’此乃人情也。〔生〕丞相岂不闻宋弘有云:‘糟糠之妻不下堂,贫贱之交不可忘。’小生不敢违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