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传统文化大全盘点 带你看越剧 学瓯绣【浙江文化】
浙江传统文化大全盘点 带你看越剧 学瓯绣【浙江文化】
浙江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作为吴越文化的发祥地,浙江素有“丝绸之府”、“鱼米之乡”和“文物之邦”的美誉。早在5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浙江就有原始人类“建德人”的活动踪迹;境内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有100多处,包括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等。各种文化相互交融,逐渐建造了属于自己的灿烂文化。下面将从浙江民俗文化、传统戏剧、曲艺、杂技、建筑,宗教文化等方面,带您走进浙江特有文化。
民俗文化
地方方言
浙江方言的分布情况较为复杂,境内存在吴语(包括徽语)、闽语、客家语、官话、蛮话、赣语等不同的汉语方言。由于浙江省主要少数民族畲族也使用客家语—畲话,因此浙江全省通用汉语方言。但是吴语是浙江使用人口最多,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也是浙江境内最重要的语言。
短语/俗语(吴语):落苏—茄子,活狲—猴子,喫饭—吃饭,渠伊—他们,睚—批评,慧—听话,宠—溺爱孩子,早界头—上午,日头昼—中午,晏界头—下午,起早枯星—天刚亮。
饮食文化
浙江人民的日常饮食,品种繁多,风味各异,富有地方特色。浙江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生后实践中,积极利用本地富饶的自然资源,创制出许多富有地方特色的菜肴,经过长期的实践终于独树一帜,创立了浙江菜系,成为我国着名的八大菜系之一。浙江菜在南食中长有重要的地位,具有料重时鲜、色彩鲜艳、味道鲜美、品种繁多、讲究营养的特点,烹调方法以爆、炒、炸、熘、烩、炖、烤、蒸、烧、煎为主。
浙江名吃:西湖醋鱼、三丝敲鱼、东坡肉、清汤越鸡、宋嫂鱼羹、干菜焖肉、龙井虾仁、冰糖甲鱼、叫化童鸡、雪菜大汤黄鱼、烂糊鳝丝等。
传统节日
浙江省内各地的岁时节庆丰富,形式多样,礼俗富有生活乐趣。各地传统的节庆活动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腊八节、除夕等。此外浙江省有各种文化内涵丰富的庙会活动,如嘉兴的水网会、金华的胡公庙会、温州的陈十四祭祀、上虞的曹娥庙会、鄣州的梁山伯庙会、桐乡的水上蚕花会、杭州西湖的香市等。且浙江省内各热门旅游景点均有定期的传统节庆,多以旅游文化活动为主,为游客了解本地习俗、参与庆祝活动提供了机会。
嫁娶文化
浙江省的婚嫁习俗基本上沿袭南宋婚礼遗风,旧时男女婚配封建色彩极浓,中等以上人家都要请媒婆说合,叫做穿婚,男女方问卜得吉、定帖后,男家择日备礼邀女家,两亲相见,谓之相亲。如今浙江省内各地的结婚习俗均有各自的结婚风俗,如舟山结婚风俗中,大婚前两天夜晚要“相喜”,温州结婚要送“六样”,湖州结婚依旧保留“拜堂”的风俗等。
服饰文化
浙江是古吴越之地,历史悠久,其服饰文化具有自身的特色。近代民间服饰上的装饰纹样主题丰富、色彩绚丽,有着许多“人所共知,世代传承”的文化内涵。这些服饰图案的构成形式多样,造型生动富有情趣,与该地区民众的审美意识、文化渊源、情感表达方式有密不可分的关系。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现代浙江服饰在表现方式上也具有创新性。由于浙江省独特的地理环境及深厚的服饰文化,杭州、温州、宁波、平湖、义乌等地成为了浙江省重要的服装产地,也让浙江省成为了全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第一大省。
传统戏剧
浙江省其他著名传统戏剧:姚剧、绍剧、婺剧、醒感戏、湖剧、淳安三角戏等。
民间文学
传统舞蹈
传统音乐
畲族民歌
唱山歌是畲族民众传授历史、文化、生产、生活等知识和进行文化娱乐活动的重要方式。因此,畲族民歌历史悠久,伴随着畲族人民祖祖辈辈,沿袭而来。畲民以歌代言、以歌叙事,形成了劳作对歌、三月三歌会、长夜盘歌、婚庆喜歌、祭祀颂歌、丧葬哀歌等歌俗。尽管畲族居住环境呈“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四周都是汉族村落,但畲族民歌曲调与周边的汉族民歌截然不同,较好地保留了本民族音乐的特色。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浙派古琴艺术
浙派古琴艺术流传于浙江地区,这一流派的发展分古代和现代两个时期。浙派古琴演奏追求“微、妙、圆、通”的音色,以“清、微、淡、远”的艺术境界为指归,追求文雅、恬静、简洁、洒脱的意境。经典曲目数十首,包括郭楚望的《潇湘水云》,毛仲敏的《渔歌》、《樵歌》,徐天民的《泽畔吟》等,古代浙派古琴艺术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史书载:“近世所习琴操有三:曰江、曰浙、曰闽……习浙操者十或六七。”近代浙派也在演奏、琴论、制琴、打谱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嵊州吹打
嵊州吹打起源于民间的庙会活动。据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嵊州就有“村民社赛”、庙会祭祀活动。千百年来世代相传,到明代中叶,境内村村有庙有祠堂,庙堂之中又有戏台。嵊州民间音乐是越剧音乐的基础,也是越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越剧唱腔及伴奏音乐的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嵊州吹打也是“浙东锣鼓”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对于浙东民间音乐的产生发展及浙东民俗风情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平湖派琵琶
平湖派琵琶是我国琵琶演奏艺术的主要流派之一,平湖派琵琶弹奏技艺别具一格,特色指法有“下出轮指”、“蝴蝶双飞”、“抹复扫”、“七操”、“马蹄轮”、“挂线轮”等。平湖派琵琶在艺术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对当今琵琶各种风格的形成具有相当的影响。名曲《春江花月夜》的源头即是平湖派琵琶曲《夕阳箫鼓》。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传统曲艺
浙江省其他著名传统曲艺:绍兴平湖调、兰溪摊簧、杭州摊簧、绍兴莲花落、小热昏、绍兴词调、临海词调、四明南词、平湖钹子书、宁波走书、独脚戏、金华道情、武林调、绍兴宣卷、温州莲花、永康鼓词、唱新闻、丽水鼓词等。
传统美术
浙江省其他著名传统美术:西泠印社、乐清细纹刻纸、浦江剪纸、桐庐剪纸、宁波朱金漆木雕、乐清黄杨木雕、东阳木雕、木偶头雕刻、黄岩翻簧竹雕、仙居花灯、硖石灯彩、乐清首饰龙、嵊州竹编、东阳竹编、乐清龙档、麦秆剪贴、彩石镶嵌、嘉兴灶头画、宁波金银彩绣、宁波泥金彩漆等。
传统体育与杂技
迎罗汉
迎罗汉是浙江省缙云县农村在传统节日中的一项集杂技、武术、民俗于一体的游艺活动。每逢节庆庙会便会举行迎罗汉的活动。迎罗汉由多个罗汉班参加,每班数十人至百余人不等。迎罗汉富有纯朴的乡土文化特色,具有较高的艺术观赏性和历史文化价值。2011年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浙江其他著名传统体育杂技:九狮图、草塔抖狮子、翻九楼、调吊、十八般武艺、掼牛、高杆船技等。
传统工艺
绍兴黄酒酿制技艺
绍兴酒是中国黄酒的杰出代表。因酿坊所处位置与操作技巧的差异,绍兴酒分“东帮”和“西帮”两大流派。绍兴酒一般在农历七月制酒药,九月制麦曲,十月制淋饭(酒娘)。其主要品种有元红酒、加饭酒、善酿酒、香雪酒四大类型。绍兴黄酒营养丰富,据科学测定含有21种氨基酸,其中包括人体必需的但不能自身合成的八种氨基酸。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金华火腿腌制技艺
浙江省金华火腿以鲜艳的色泽、独特的芳香、诱人的风味、美观的外形,即色、香、味、形“四绝”而闻名天下,是我国腌腊肉制品中的精品。千年的历史传承造就了金华火腿独特的腌制工艺和与之相关的饮食及地方民俗文化。1905年,金华火腿在德国莱比锡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金奖。此后金华火腿在国际餐饮业中声誉日高,成为海外华人餐饮中的高级佐料。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西湖绸伞
杭州西湖绸伞始创于1932年,其工艺由杭州都锦生丝织厂研创,传承至今已有七十余年。西湖绸伞以杭州本地独有的淡竹、杭州丝绸为原料,以杭州西湖风景为装饰图案,整个生产流程包括18道重要工序。西湖绸伞造型轻盈,设计奇巧,制作精细,高雅美观,既很实用,又有艺术欣赏价值。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湖笔制作技艺
湖笔是毛笔中的佼佼者,以制作精良、品质优异而享誉海内外。湖笔的发源地在湖州市南浔区善琏镇,善琏制笔业约始自晋代。湖笔纯由手工制作,工艺流程由择料、水盆、结头、装套、蒲墩、镶嵌、择笔、刻字等一百二十多道工序组成,主要工序由技工专司,选料精细,制作精工,尤其讲究锋颖。湖笔精湛的制作技艺是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湖笔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张小泉剪刀锻制技艺
清代康熙二年(1663),张小泉剪刀始创于杭州,后成为闻名遐迩的“五杭”产品之一。传统民用剪刀是张小泉的起家产品,它有“信花、山郎、五虎、圆头、长头”五款,靠镶钢均匀、钢铁分明、磨工精细、刃口锋利、销钉牢固、开合和顺、式样精巧、刻花新颖、经久耐用、物美价廉等十大特点称雄制剪业。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浙江省其他著名传统工艺:龙泉青瓷烧制技艺、蓝印花布印染技艺、龙泉宝剑锻制技艺、天台山干漆夹苎技艺、竹纸制作技艺、木版水印技艺、雕版印刷技艺、制扇技艺、蚕丝织造技艺、传统棉纺织技艺、木活字印刷技术、传统木船制造技艺、绿茶制作技艺、晒盐技艺、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越窑青瓷烧制技艺、蓝夹缬技艺等。
传统医药
胡庆余堂中药文化
“江南药王”胡庆余堂,是“红顶商人”胡雪岩在1874年(清同治十三年)创建的药铺,地处杭州清河坊。胡庆余堂保存了一批民间的古方、秘方。企业内身怀绝技、熟练掌握中药手工技艺的老药工至今仍然健在,这都是社会的巨大财富。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畲族医药
畲族医药主要分布在浙江省丽水市景宁畲族自治县、莲都等七个县(市、区)的畲族乡镇。畲族医药是畲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为适应生活环境和生存健康要求而探索创造出来的一门传统医学,是中国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地区性、民族性、家传性等特点。由于畲民居住在山区或半山区,他们有独特的医疗方法与用药习惯,在医治跌打损伤、蛇伤、风湿、黄疸肝炎、小儿疳积、肺炎、骨髓炎等方面积累了很多祖传秘方和经验方法。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浙江省其他著名传统医药:张氏骨伤疗法、董氏儿科医术、杨继洲针灸、张氏骨伤疗法、章氏骨伤疗法等。
传统建筑
传统居民建筑
浙江民居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重要流派。多利用水文地形而建,既适应复杂的自然地形,节约耕地,又创造了良好的居住环境。根据气候特点和生产、生活的需要,普遍采用合院、敞厅、天井、通廊等形式,使内外空间既有联系又有分隔,构成开敞通透的布局。在形体上合理运用材料、结构以及一些艺术加工手法,给人一种朴素自然的感觉。浙江民居与其地区传统民居的共同特点都是聚族而居,坐北朝南,注重内采光;以木梁承重,以砖、石、土砌护墙;以堂屋为中心,以雕梁画栋和装饰屋顶、檐口见长。浙江民居采用瓦片垒成屋顶。以砖搭建房身。傍水而居。
代表性古建筑
浙江建筑历史源远流长,建筑技艺精湛,名闻遐迩。由于浙江省地处江南,山奇水秀,风景佳丽,因此不论寺庙、行宫、或是别墅、山庄,其他建筑更趋向轻盈、灵巧、质朴、素雅,使天然人工相得益彰。如具有代表性的古建筑有乌镇、杭州西湖的园林建筑、宁波保国寺北宋大殿、明清民居建筑东阳卢宅、金华天宁寺元构大殿、南宋砖木塔结构的松阳延庆寺塔、温州泰顺诸廊桥、杭州六和塔、灵隐寺等。浙江古建筑千姿百态、色彩纷呈、具有浓郁的特色,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特色文化
马家浜文化
马家浜文化以1959年发现的嘉兴马家浜遗址而命名,是新石器时代长江下游地区一支重要的考古学文化,距今约7000~6000年。环太湖流域地区是其主要的分布范围,包括江苏南部的苏、锡、常,浙江北部的杭、嘉、湖,以及上海地区。马家浜文化与后续的崧泽文化、良渚文化自成发展系列,并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是“江南文化之源”。
吴越文化
吴越文化其实又称江浙文化,是汉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江浙的地域文化。它以太湖流域为中心,范围与吴语区相吻合。以钱塘江为界,吴越文化可细分为“吴文化”和“越文化”,两者同源同出。从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一路走来,历经数千年的风雨同舟,吴越文化风采依旧。“吴文化”和“越文化”“同俗并土、同气共俗”,逐渐在相互交融、激荡、流变与集成中形成统一的文化类型。
蚕桑文化
浙江省蚕桑文化是中国蚕桑文化的代表之一。杭嘉湖平原的地理条件和气候资源独特,是中国最大的桑蚕种养殖基地。在距今约4700年的浙江吴兴钱山漾遗址中,发现了黄褐色的绢片和仍有一定韧性的丝带、丝线,浙江的蚕桑文化实在久远。在浙北一带,蚕区农民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无不渗透蚕桑生产的影响,形成独特的民俗。“中国蚕桑丝织”的组成内容如蚕桑民俗、丝绸文化与丝织技艺及历史文物等整体的原生态保存性好,活态传承脉络清晰,是一项可以保护和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宗教概况
主要宗教
浙江省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五种宗教。各宗教历史悠久,信徒众多。佛教、道教传入浙江有1800余年历史,其中浙江佛教源远流长,是佛教传播较早的省份之一,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民众基础,号称“东南佛国”,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伊斯兰教传入浙江有近1400余年历史,天主教传入浙江有近400余年历史,基督教传入浙江有150余年历史。
宗教场所
佛教有全国重点寺院13座,普陀山是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天台山国清讲寺被日本、韩国佛教奉为天台宗祖庭,宁波天童寺被日本佛教尊为曹洞宗祖庭。道教十大洞天福地中浙江占了三个。杭州凤凰寺为我国东南沿海伊斯兰教四大古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