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深处的“雪域卫士”:揭秘中科院雪崩站50年科研之路
天山深处的“雪域卫士”:揭秘中科院雪崩站50年科研之路
在新疆天山深处,有一座始建于1967年的特殊科研站——中国科学院天山积雪雪崩研究站。这里是中国和中亚地区唯一进行长时间积雪雪崩监测和专业研究的野外观测站,50多年来,一代代科研人员在这里默默坚守,为揭示雪崩之谜、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贡献着智慧和汗水。
高科技监测:揭秘雪崩之谜
研究站配备了先进的监测设备和技术。通过MODIS(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卫星遥感监测,科研人员能够获取大范围的积雪覆盖信息。针对MODIS影像中普遍存在的混合像元问题,研究站开发了线性光谱混合模型(LSMM),可以更精确地提取积雪面积信息,分类精度高达0.88。
地面观测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研究站每天在北京时间2:00、8:00、14:00、20:00进行四次观测,记录温度、湿度、气压、风速、降水量等气象数据,以及雪深、雪密度、雪水当量等积雪参数。这些数据为研究雪崩发生机理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实战应用:保障218国道安全畅通
研究站的科技成果最直接的应用就是在保障交通要道的安全上。218国道穿越天山,是连接南北疆的重要通道,也是雪崩高发区。研究站与新疆各地交通部门紧密合作,根据监测数据预测雪崩风险,设计并实施防灾措施。
2024年1月,阿勒泰地区遭遇持续性强降雪,部分区域雪崩导致交通中断。研究站科研人员迅速行动,实地测量雪崩堆积厚度,评估灾害风险,为道路抢通和防护提供了科学依据。得益于此,218国道近年来未曾因雪崩而中断,成为当地居民和游客的生命线。
科研团队:坚守高原的“雪域卫士”
研究站的科研团队由来自中科院新疆分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等机构的专家学者组成。他们常年驻守在海拔1776米的观测站,忍受着严寒和高原反应,只为获取最准确的数据。
“我们一直保持与新疆各地交通部门合作,根据监测的雪崩灾害主要发生点,设计并组建一些防险、防灾措施,基本可以保障除特大雪崩灾害外的交通安全。”研究站站长李兰海表示。
展望未来:助力新疆冰雪经济发展
新疆作为中国冰雪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研究站不仅关注雪崩灾害防治,还致力于为冰雪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技支撑。
“我们期待通过研究助力建立起‘东北-内蒙-新疆’冰雪经济带,壮大新疆冰雪经济、释放新疆冰雪消费活力,助推冰雪释放‘热效应’。”李兰海站长展望道。
从灾害防治到资源利用,从基础研究到服务地方发展,中科院天山积雪雪崩研究站用50多年的坚守和创新,书写着中国雪崩研究的辉煌篇章。在未来的日子里,这支“雪域卫士”团队将继续扎根天山,为保障人民安全、推动冰雪经济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