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学宴:如何成为孩子成长的助力而非压力?
升学宴:如何成为孩子成长的助力而非压力?
“我从我爸朋友圈知道我要办升学宴。”这句看似轻松的调侃,道出了不少高三毕业生内心的无奈。正值升学季,升学宴成为许多家庭的“必修课”。然而,面对这场本该充满喜悦的仪式,孩子们却有着不同的态度。
在江苏苏州,刚参加完高考的楚楚正为升学宴的事与父母“斗智斗勇”。按照当地习俗,高考后的升学宴要和20岁生日一起办,无论考得如何都要办。楚楚的父母认为这是“面子上的事情”,但楚楚却有自己的想法:“一些亲戚分还没出就问我能考几分、上什么大学,还有的想和自己的孩子比较来取得优越感。花大价钱请一群我不喜欢的人吃饭,有什么必要?”
与楚楚不同,来自江浙地区的若若则主动为自己策划了一场特别的升学宴。从确定来宾、预定酒店到设计环节、写主持稿,都由她自己完成。她的升学宴不收礼金,只为庆祝高考结束和新的人生阶段到来。当若若穿着一袭纯白礼服入场时,她看到了父母脸上的幸福、长辈们的骄傲和朋友们的祝福。
这两个截然不同的案例,反映了升学宴背后复杂的心理现实。对一些孩子来说,升学宴是成长的重要仪式,是对过去努力的肯定,也是对未来生活的期待。然而,对另一些孩子而言,升学宴却可能成为一种负担,甚至带来心理压力。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升学宴对孩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自我认同感的形成,二是社会支持感的获得。一个设计得当的升学宴,能够帮助孩子建立积极的自我认同,感受到来自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反之,如果升学宴过于强调物质或攀比,不仅无法达到预期效果,还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那么,如何才能让升学宴真正发挥积极作用呢?关键在于把握三个核心要素:自主性、意义感和适度性。
首先,自主性意味着升学宴的策划和决策应充分考虑孩子的意见。家长不应将升学宴视为自己的“面子工程”,而应将其看作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仪式。通过与孩子充分沟通,了解他们对升学宴的真实想法,尊重他们的选择。
其次,意义感的构建至关重要。升学宴不应仅仅是一场宴席,更应该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家长可以通过回顾孩子的成长历程、表达对未来的期待等方式,帮助孩子建立积极的情感体验。同时,避免将升学宴异化为收礼或攀比的工具,保持其纯粹性和仪式感。
最后,适度性原则提醒我们,升学宴的规模和形式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马亮建议,可以选择考生在入学前远途旅行,行万里路。如果确有必要,可以小范围请至亲好友庆贺。这样的安排既能满足庆祝的需求,又避免了过度铺张带来的负担。
值得注意的是,各地教育部门和纪检监察部门已发布拒绝“升学宴”“谢师宴”倡议书,严禁违规操办和参加升学宴、谢师宴,并公布监督举报电话。这表明,社会正在倡导一种更加理性和节俭的庆祝方式。
升学宴作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仪式,其意义不在于外在形式的奢华,而在于内在情感的交流。家长应更多关注孩子的真实需求,而非外在的“面子”。通过与孩子的充分沟通,理解他们的期望,倾听他们的声音,才能让升学宴真正成为孩子成长道路上的美好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