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被唾弃到餐桌必备:叉子的千年演变史
从被唾弃到餐桌必备:叉子的千年演变史
查尔斯·西米奇在他的诗歌《fork》中,将叉子描绘成一个“奇怪而恐怖的对象”,这种看似夸张的描述,实际上揭示了叉子在人类历史上的复杂地位。从8世纪到19世纪,这个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餐具,曾经经历过一段充满争议的演变历程。
从拜占庭到欧洲:叉子的艰难旅程
叉子最早可以追溯到拜占庭帝国。公元1004年,拜占庭皇帝的侄女Maria Argyra公主带着叉子远嫁意大利威尼斯,却引发了当地人的强烈抵制。当时的意大利著名隐士St.Peter Damian甚至将其视为奢侈和虚荣的象征,认为这是对上帝的亵渎。
这种抵触情绪持续了数百年。直到15世纪,随着欧洲贸易的发展,糖的普及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人们开始食用更多需要精细餐具的甜点和水果,叉子才逐渐被重新接纳。
叉子的改良与普及
16世纪,意大利贵妇Catherine de'Medici将叉子带入法国,成为餐叉传播史上的重要转折点。然而,叉子的普及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在法国,虽然贵族们开始逐渐接受餐叉,但在平民百姓中,餐叉仍然是一种陌生的餐具。直到17世纪,随着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和社会的逐渐变迁,餐叉才开始在法国的各个阶层中慢慢普及开来。
叉子的设计也在这一时期经历了重要改良。最初的叉子只有两个齿,使用起来并不方便。后来,人们发现四齿叉更加实用,既能稳固地夹住食物,又不会像更多齿的叉子那样给口腔带来不适。这一设计一直沿用至今,成为餐桌上的主流。
文化象征与文明进步
叉子的普及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用餐方式,更反映了社会文明的进步。在西方餐桌礼仪中,叉子的使用被视为礼貌和教养的象征。正如英国历史学家比·威尔逊所说:“在西方,最礼貌的进餐方式是使用叉子。用叉子显得礼貌,是因为它不像刀那么暴力,又不像勺子那样孩子气、那样凌乱。”
查尔斯·西米奇通过他的诗歌,成功地捕捉了叉子这一普通餐具背后蕴含的历史变迁。他用独特的视角,揭示了这个我们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物品,实际上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这种对日常物品的深刻洞察,最终为他赢得了普利策诗歌奖的认可。
从一个被唾弃的“魔鬼工具”,到餐桌上的必备餐具,叉子的演变历程见证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它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用餐方式,更折射出社会观念的变迁。正如西米奇在诗中所暗示的,有时候,最普通的物品背后,往往藏着最不平凡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