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支付扫码有风险?这些防范技巧你必须知道!
移动支付扫码有风险?这些防范技巧你必须知道!
1月21日,支付宝宣布启动“你敢碰我敢赔”保障计划,承诺用户在使用“支付宝碰一下”支付过程中如发生被盗,经核实后将作全额赔付。这一举措不仅体现了移动支付平台对用户资金安全的重视,也反映出当前移动支付安全问题日益凸显。
移动支付安全事件频发,警惕这些诈骗手法
随着移动支付的普及,一些不法分子也开始利用各种手段实施诈骗。以下是一些典型的移动支付安全事件案例:
NFC功能盗刷:李先生接到自称航空公司客服的电话,称其航班因机械故障被取消,并询问是选择改签还是退票。在对方的指引下,李先生使用招商银行卡在抖音平台开通了“放心借”服务,并按照对方要求分两次借款共10万元。随后,对方要求李先生下载名为“NFO-X”的软件,并通过手机NFC功能进行刷卡操作。李先生按指示完成了两笔大额交易,当对方要求进行第三次刷卡时,李先生察觉异常,但已被骗9.8万元。
FaceTime诈骗:2024年5月,在备注为“微信客服(工号XXXX)”的多次FaceTime电话“轰炸”之下,原本“意志坚定”的杭州林先生还是轻信了骗子“‘微粒贷’贷款利率过高会影响征信”的说辞。直到自己的银行账户被“划走”了30余万元,他才意识到自己还是上当了。
免密支付盗刷:手机对着收款机只听“嘀”的一声,就结束了整个付款流程,但生活中因免密支付被盗刷的事件时有发生。
移动支付安全指南:这些防范技巧请收好
面对移动支付中存在的安全风险,专家建议用户采取以下防范措施:
警惕“客服”来电:接到自称客服的电话,务必核实其真实身份,尤其是涉及改签、退款等敏感信息时。
慎用NFC功能:避免随意通过NFC功能进行陌生支付操作,谨防被盗刷。
拒绝屏幕共享:任何要求打开屏幕共享或远程协助的操作均应高度警惕,避免泄露个人信息。
及时关闭免密支付:及时关闭不需要的自动扣费、解绑使用频率较低的免密支付是关键。
公共场所的WiFi:在公共场所时,如果WiFi一直处于打开状态,手机会不断向周边进行搜寻,一旦遇到无需密码的热点就会自动进行连接,存在被钓鱼的风险。
敏感权限:用户安装应用时会被要求允许软件读取相关权限,通讯录、短信通话记录等敏感权限应尽量关闭。
移动支付安全技术持续升级
为了应对移动支付安全挑战,各大支付平台也在不断升级安全技术。以支付宝为例,其推出的“碰一下”支付采用了多重安全措施:
用户必须主动解锁手机才能完成支付,未解锁状态下无法付款。
智能实时风控系统对每笔交易进行多维度检测,高风险交易将被阻止或要求二次验证。
启动“你敢碰我敢赔”保障计划,为用户资金安全提供额外保障。
此外,我国在移动支付安全标准制定方面也走在世界前列。2024年12月,网联清算有限公司牵头制定的《第三方支付服务信息系统安全框架指南》(ISO/TS 9546)正式发布,这是我国牵头的第二个第三方支付领域国际标准,充分展现了中国移动支付在国际上的领先地位。
移动支付安全现状与展望
数据显示,我国移动支付普及率已高达86%,支付行业资损率更是低至亿分之一,无论是普及率还是安全性,在全球范围内都处于领先地位。然而,随着移动支付技术的不断创新,新的安全挑战也在不断出现。例如,刷脸支付、刷掌支付等生物识别技术虽然提升了支付体验,但也带来了新的安全风险。
博通分析金融行业资深分析师王蓬博表示:“一切支付形式的基础都是支付安全。技术能力之外也需要制度保障,‘你敢碰我敢赔’这类保障计划将进一步强化对用户支付安全的保障。”
总之,移动支付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要求我们时刻保持警惕。通过了解常见诈骗手法,掌握安全防范技巧,配合平台的安全技术保障,我们可以更好地享受移动支付带来的便利,同时保护好自己的“钱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