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赋能上海新材料产业创新突破
AI赋能上海新材料产业创新突破
上海正在打造世界级新材料产业高地,其中人工智能(AI)正成为推动新材料产业发展的新引擎。根据最新发布的《上海市促进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5-2027年)》,到2027年,上海新材料产业将实现3500亿元产值,占原材料工业产值比重超过45%。这一目标的背后,是上海在新材料领域持续的创新投入和AI技术的深度融合。
AI赋能新材料研发
在新材料研发领域,AI技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动创新。例如,华东理工大学的AI plus Polymers平台基于AI新范式,在高性能树脂、高效率光伏材料方面,发现了1.27万个新材料,其中94种已在实验室完成验证,2款实现终端应用。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则通过多模态数据库和陶瓷自动化实验室的AI智能体,围绕电池和电催化材料开展研发,已发现100多种新材料。
上海大学材料基因组工程研究院在AI辅助材料研发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果。研究院已经完成2000种以上合金的高通量制备和表征,以及百万级数据的机器学习性能预测。其中,优选的新型合金性能超过现有商用合金。上海交通大学则通过高通量计算筛选方法,在短时间内从520万个候选成分中成功设计了2种航空用高性能合金。
政策支持构建创新生态
上海市政府高度重视AI与新材料的融合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关于人工智能“模塑申城”的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底,上海将建成世界级人工智能产业生态,智能算力规模将突破100EFLOPS。为支撑这一目标,上海将建设自主可控智算支撑底座,推动通用图形处理器、专用集成电路等自主智算芯片攻关,并优化市级智能算力公共服务平台,提升算力资源统筹调度能力。
在语料供给体系方面,上海将建立一批通用和专用语料库,打造多层次语料体系,支撑基础大模型研发和垂直应用。同时,上海还将建设虚实融合的超大型实训场,打造支撑实训场的高性能计算集群、高精度三维建模和高质量训练数据集,创建与物理实体对应的高精度仿真环境和仿真训练系统。
创新平台与企业布局
上海已形成一批新材料领域的创新平台和企业集群。例如,上海碳纤维复合材料创新研究院、中石油(上海)新材料研究院、上海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中心等机构已纳入上海市新型研发机构备案名单。这些机构将为新材料产业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和创新动力。
在企业层面,上海已涌现出一批新材料领域的领军企业。例如,上海氢枫能源技术有限公司的高容量镁基固态储运氢技术获得2024年度国际能源署氢能技术合作项目(IEA Hydrogen TCP)卓越奖。上海超导为能量奇点研发建造的全球首台全高温超导托卡马克——洪荒70提供数百公里高温超导带材。上海石化生产的48K大丝束碳纤维风电专用料被制作成全球最长的陆上风电叶片,单机年发电量可满足16万个家庭全年的用电需求。
未来展望
随着AI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新材料产业的持续创新,上海正朝着世界级新材料产业高地的目标稳步前进。通过政策引导、平台建设、企业培育等多维度发力,上海正在构建一个充满活力的新材料创新生态系统。这不仅将推动上海新材料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也将为全国乃至全球的新材料产业发展提供重要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