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长沙风篷岭:汉朝王陵遗址里的历史密码
探访长沙风篷岭:汉朝王陵遗址里的历史密码
在长沙河西的谷山脚下,有一处看似平凡的山岭,名为风篷岭。然而,正是这片看似普通的山岭,却隐藏着一段辉煌的汉朝历史。这里不仅是27座汉长沙王及王后墓葬的所在地,更是了解汉朝长沙国历史的重要窗口。
考古遗址公园:汉朝历史的缩影
2013年,汉长沙国王陵遗址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被列入代表中华文明的150处大遗址名录。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展示这一重要遗址,长沙修建了汉长沙国考古遗址公园,目前一二期工程已基本建成。
走进遗址公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古朴典雅的公园大门,题字充满简帛韵味,造型则从汉代典型建筑“阙”中抽象提炼而来,展现出蓬勃向上的动感和激情。
进入大门,数十步开外便是王陵缓落的坡角。建设者别具匠心地削坡砌墙成壁,壁上青铜浮雕由三个故事组成,分别是“吴芮受封”“刘发筑台”“降国为侯”,生动讲述了汉长沙国220多年的历史变迁。
从浮雕墙左拐,是一条迂回曲折的长廊,两旁展示着汉长沙国各级地方官吏的印章拓本。这些印章采用汉印风格,平整端庄,规整宽博,浑朴自然,其中不乏“武冈长印”这样别具一格的印章,展现了汉文化的多元与包容。
渔阳王后墓:汉朝长沙国的繁华见证
在风篷岭的众多汉墓中,渔阳王后墓尤为引人注目。这不仅因为它被评为1993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更因为它出土的近200件珍贵文物,为我们展现了汉朝长沙国的繁荣景象。
渔阳王后墓采用了汉代最高规格的“黄肠题凑”葬制,即用去皮黄心柏木呈辐辏状堆放于内棺及便房外围。墓中出土的“长沙元年”铜壶、玉牌贝带饰、双铺首四足陶炉等文物,无不彰显着墓主人的尊贵身份。
根据墓中出土的封泥“长沙后府”及漆器和题凑上刻写的“渔阳”,专家基本确定墓主为长沙国王后。而“后”在西汉是皇帝、诸侯王正嫡夫人的专称,这进一步印证了墓主人的身份。
更令人惊喜的是,墓中还出土了“渔阳”漆绘耳杯、五弦筑(复制品)、酒令木骰等文物,展现了汉朝长沙国丰富的文化生活。这些文物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为我们了解汉朝长沙国的社会风貌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历史的回响
汉长沙国考古遗址公园不仅是考古遗址,更是一个集文物保护、科学研究、社会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园。公园定期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如“汉韵华章·福耀长沙”迎春游园会,通过游园讲解、印章拓印、手工灯笼制作、写春联等活动,让游客在体验中感受汉朝文化的魅力。
站在风篷岭上,俯瞰这片承载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土地,不禁让人感慨万千。这里曾是汉长沙国的王陵区,见证了吴芮的忠诚、刘发的孝道,也见证了长沙从秦朝郡县到汉朝诸侯国的变迁。如今,这里已成为人们了解汉朝历史、感受汉朝文化的重要场所,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探访。
风篷岭汉墓的发现,不仅为我们揭开了汉朝长沙国的神秘面纱,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汉朝历史的绝佳窗口。在这里,我们不仅能感受到汉朝的辉煌,更能体会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