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非遗年夜饭:解锁传统文化
2025非遗年夜饭:解锁传统文化
2025年,随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将中国春节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个农历新年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作为首个“非遗版春节”,年夜饭不仅是一顿简单的团圆饭,更是一场承载千年文化记忆的盛宴。
一桶蒸糕寄寓美好愿景
在上海闵行区颛桥镇,一项传承百年的非遗美食——颛桥桶蒸糕,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美好的寓意,成为了当地年夜饭桌上不可或缺的佳肴。
走进“吉吉巷”桶蒸糕店,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香甜气息。非遗传承人沈静正忙碌着制作桶蒸糕。这种糕点以大米和糯米为原料,经过5小时的醒发后磨成粉,再拌入白砂糖翻炒。特别的是,今年沈静在传统配方中加入了赤豆、核桃和南瓜子,让口感更加丰富。
“接下去就是桶蒸糕装桶的环节,先把醒好的面粉铺在里面,抚平以后,撒一层红糖在上面。两斤的桶蒸糕是两层红糖,四斤的是三层红糖,十斤的是四层红糖,和一般的重阳糕不一样。”沈静介绍道。
最特别的是,颛桥桶蒸糕必须放在特制的杉木桶中蒸制。这些木桶是沈静外婆在新中国成立前购置的,至今仍保存完好,散发着淡淡的杉木香气。经过十几分钟的蒸制,热气腾腾的桶蒸糕便新鲜出炉了。一口咬下去,软糯香甜,夹杂着瓜子、核桃的脆香,还有赤豆的绵密,层次分明,回味无穷。
“不管怎么样,我们家年夜饭必定要上一道桶蒸糕。一个是寓意‘高’,一个是怀旧,我们从小都习惯吃这个糕了。”一位前来购买的阿姨说道。对于许多上海人来说,这不仅仅是一块糕点,更是一份传承,一份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一坛泡菜凝聚民族智慧
在东北地区,朝鲜族泡菜以其独特的风味和丰富的营养,成为了年夜饭桌上的一道传统美食。2014年,朝鲜族泡菜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份荣誉不仅体现了其文化价值,更彰显了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朝鲜族泡菜的制作工艺十分讲究。首先选用优质白菜作为主料,经过清洗、晾晒后,用盐水腌制。随后,将腌制好的白菜与特制的辣椒酱、大蒜、生姜、鱼露等调料充分混合,最后装入特制的泡菜坛中,密封发酵。
“白菜,这种看似普通的蔬菜,在朝鲜族人民的手中,经过巧妙的处理和腌制,化身为一道色香味俱佳的美食。每一片白菜叶,都如同承载了朝鲜族历史与文化的载体,经过时间的沉淀,越发醇厚。”一位朝鲜族泡菜制作师傅说道。
发酵后的泡菜色泽红亮,口感爽脆,酸辣适中,不仅开胃消食,还富含乳酸菌等多种益生菌,营养价值极高。在寒冷的东北冬季,一碗热腾腾的泡菜汤,不仅能驱赶寒气,更寄托着人们对新一年的美好期待。
一桌年夜饭传承文化记忆
年夜饭,作为中国人最重要的家庭聚餐,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每一道菜都蕴含着独特的寓意,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美好祝愿。
“年年有余”的清蒸鱼,象征着财富有余;“团团圆圆”的四喜丸子,寓意着家庭和睦;“金玉满堂”的蒜蓉粉丝蒸扇贝,寄托着对丰收的期盼;“富贵临门”的松鼠桂鱼,寓意着吉祥如意。这些菜肴不仅仅是美食,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在我们的传统观念中,‘年’是一个新的开始,它承载着对未来生活的期望,因此,食物的选择也充满了讲究。根据易经的理念,不同的生肖在新的一年中所受的风水影响不同,选择适合的食材显得尤为重要。”一位民俗专家说道。
在烹饪的过程中,人们还会遵循一些宜忌,比如在菜品中添加具有兴旺气息的食材,以此增强家庭的团圆气氛与招财运势。同时,避开一些被视为不吉的食材,这些都体现了人们对于生活品质与风水的细致考量。
2025年的非遗年夜饭,不仅是一场味觉的盛宴,更是一次文化的传承。通过这些非遗美食,我们得以窥见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让我们在品味美食的同时,也传承和弘扬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让它们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