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区农业可持续发展迎来新突破
洞庭湖区农业可持续发展迎来新突破
近日,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启动“洞庭湖区减污降碳绿色高值农业系统构建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这一项目将为洞庭湖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带来新的突破。
洞庭湖农业现状与挑战
洞庭湖,古称云梦泽,位于湖南省北部、长江中游荆江南岸,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也是长江流域重要的调蓄湖泊。其总面积约2691平方公里,由东洞庭湖、南洞庭湖和西洞庭湖三部分组成。湖区是众多珍稀动植物的家园,包括国家一级保护鸟类如白鹤、白头鹤等,以及丰富的鱼类资源。
近年来,由于泥沙淤积和围垦活动,洞庭湖面积不断缩小,生态环境面临压力。作为长江重要洪水调蓄区,洞庭湖的防洪功能备受重视。通过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等措施,湖区水体面积逐步恢复,但依然面临诸多挑战。
“减污降碳绿色高值农业”的内涵
“减污降碳绿色高值农业”这一概念包含了三个核心要素:
- 减污降碳:减少农业面源污染,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实现农业生产的环境友好型发展。
- 绿色:采用可持续的生产方式,保护生态环境,确保农业发展的长期性。
- 高值:通过科技创新和管理优化,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
这一模式的实现需要依靠科技创新,包括智能监测、精准管理、绿色防控等技术的应用。
绿色高值农业实践案例
在浙江宁波海曙区古林大田,托普云农打造了国家首批、华东地区唯一的优质高效水稻大田种植数字农业技术集成示范项目。该项目以“农机可视化、种植信息化、灌溉智能化”为核心,将虫情监测预警与绿色防控、墒情监测预警与灌溉、农机与无人机设备和新型的物联网、无人机遥感、无人机驾驶等技术结合,实现无人化精准作业、科学化智慧决策。通过数字赋能,项目可实现从育苗-耕-种-管-收-烘干的全流程自动化生产加工。据测算,项目可让劳动力用工成本减少10%、节水10%、减少施肥8%、单产提高2%,显著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在江苏南通海门区,托普云农在悦来镇和常乐镇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从科技服务出发,围绕农业生产过程监控、病虫害智能监测、农业气象预警等方面,提高海门区高标准农田的智能化管护水平。将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等领域深度融合,推广使用高端智能化农机装备,在海门正余镇打造了首个“无人农场”示范基地,建设大数据分析中心,以及虫情测报系统、气象监测系统、农机管理系统等智能设备,成功实现了无人耕地、无人插秧、无人植保、无人收割、自动灌溉等智能化运作。
农业减污降碳的路径
加快推动农业碳减排,是我国农业农村领域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实践,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发展生态低碳农业的重要任务,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参与和推动碳减排行动尤为关键。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部分,其碳减排潜力巨大。创新农业碳减排的行动方案已成为践行“两山”理论的重要策略,也是加强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推动农业碳减排是一项系统性、持久性工作,目前主要有四个方面的挑战。具体来看,一是尚未形成科学适用、统一规范的农业碳排放测算体系。二是低碳农业转型面临经济效益不确定。三是低碳农业的技术储备和引领性不足。四是农业减排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存在障碍。
展望未来,为了更好实现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需要多谋长远之策,以碳交易的实践经验作为“导航仪”,推动农业降碳、扩绿、增长,从而确保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展现大国担当。
发挥农业绿色低碳发展的制度效能。针对农业特性的碳交易体系,形成科学适用、统一规范的农业碳排放测算体系,将农业碳汇纳入国家碳交易市场,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从而推动农业绿色低碳转型和美丽中国建设。坚持目标引领和问题导向,构建约束和激励并举的制度体系,进一步推动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改革,重点加快建立健全耕地、草原、渔业水域等重点农业生态系统的绿色生态补贴政策体系。此外,建立和完善农业低碳补偿实现机制,建立绿色标签和认证系统,增强绿色产品的市场识别度和消费者偏好,提高绿色农产品的附加值,从而推动形成节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农业资源优势、地域优势、农产品优势为重要抓手,打造绿色低碳农业产业链,推动农产品深度加工、资源循环利用,为持续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绿色低碳发展贡献力量。
夯实农业绿色低碳发展的科技基础。加大减污降碳项目投入和科研创新力度,促进全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加速低碳化,形成新兴增长极,让绿水青山真正具备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内在动力。鼓励组建跨单位、跨学科、跨团队的合作机制,搭建政产学研用平台,专注于开发低碳农业技术和解决方案,共同推动绿色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为农业低碳发展提供动力。应紧扣肥料、养殖、碳汇、种植等重点领域,开展技术研发和模式创新。具体措施包括推广低碳和有机肥料的使用,优化养殖业的管理和饲料配方,增加森林和土壤作为碳汇的能力等方面,以及应用精准农业技术以减少农药和水资源的使用,从而提高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并减少碳足迹。
激发农业绿色低碳发展的主体活力。抓住低碳农业转型的机遇,加快普及一批先进适用绿色农业技术,在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的同时,通过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减少化肥农药使用、增加生物质能源利用等方式推动农业碳减排,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鼓励农业生产经营者特别是农业龙头企业,发挥产业链协同作用,主动承担起绿色生产和减排降污的社会责任,将绿色发展观念贯穿农业生产全环节、农业产业全链条,推动绿色生产方式落地生根,从而引导农业生产经营者从“要我低碳”向“我要低碳”转变,实现绿色发展和经济效益的双效提升。聚焦“双碳”人才,搭好低碳农业转型人才培育平台,积极与大学和科研机构合作开展绿色低碳产教融合项目。此外,面向农业生产经营者开展绿色转型技能培训,确保他们掌握必要的低碳农业知识和技能,以外部支撑和内部支持“双发力”助力农业低碳高效发展,从而回答好生态低碳农业发展的必答题。
展望未来
洞庭湖区农业可持续发展项目的启动,标志着这一地区农业转型迈出了重要一步。通过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双轮驱动,洞庭湖区有望成为全国农业绿色发展的示范区,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探索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