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狂犬病毒糖蛋白结构:疫苗研发迎来新突破
揭秘狂犬病毒糖蛋白结构:疫苗研发迎来新突破
狂犬病是一种致命的传染病,一旦发病几乎100%致死。幸运的是,通过接种疫苗可以有效预防狂犬病。然而,传统的狂犬病疫苗存在保护期短、需要频繁接种等问题。近期,科学家在狂犬病毒研究领域取得重要突破,为开发长效疫苗带来了新的希望。
狂犬病疫苗的现状
目前,狂犬病疫苗的接种方案主要包括两种:暴露前预防和暴露后预防。暴露前预防的免疫程序为0、7、21(或28)天各接种1剂次狂犬疫苗,全程完成后,1年后加强1剂次,以后每隔3-5年加强1剂次。暴露后预防则需要接种4-5剂次疫苗。
狂犬疫苗的保护期可分为三种:绝对保护期、有效保护期和相对保护期。绝对保护期为接种后的前3个月,有效保护期为半年到1年,加强免疫后可延长至1-3年。相对保护期理论上可持续终身,但对于轻微暴露,无需加强接种;严重暴露则需加强1-2针。
研究新突破:揭示狂犬病毒糖蛋白结构
近期,美国拉霍亚免疫学研究所和法国巴斯德研究所在Science Advances上发表了一项重要研究,揭示了狂犬病毒糖蛋白(RABV-G)的三聚体结构及其与抗体的相互作用。这一发现为开发更有效的狂犬病疫苗提供了关键线索。
狂犬病毒属于弹状病毒科,病毒颗粒呈子弹状,直径约75-80nm,长度约170-180nm。病毒表面的糖蛋白(G蛋白)由三聚体组成,负责结合细胞受体,介导病毒侵入,决定病毒的致病性和组织嗜性。研究团队通过冷冻电子显微镜技术,捕获到了高分辨率的RABV-G结构图像,发现融合肽对成功三聚化和构象稳定的重要性。
疫苗研发新进展
在狂犬病疫苗研发领域,mRNA疫苗显示出良好的保护作用和耐受性。中国药科大学研究团队在期刊Molecular Therapy上发表论文,表明其研发的新型mRNA狂犬病疫苗,在恒河猴和小鼠中能诱导持久而全面的免疫反应。
艾美疫苗研发的mRNA狂犬病疫苗LVRNA001仅需接种两针,即可提供100%安全有效的免疫保护。这一数据不仅为推进人用狂犬病mRNA疫苗的下一阶段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更为全球狂犬病防控带来了新的希望。
此外,智翔金泰自主研发的重组全人源抗狂犬病病毒双特异性抗体斯乐韦米单抗已在国内报上市。该抗体的作用靶点为RABV的包膜糖蛋白(G蛋白)的表位I和III,通过阻断G蛋白与受体的结合,在狂犬病疫苗主动免疫完全发挥保护作用前阻滞病毒对神经的侵染,预防狂犬病。
未来展望
尽管狂犬病疫苗的研发取得了重要进展,但仍面临一些挑战。例如,如何提高疫苗的长期保护效果,减少接种次数;如何降低疫苗的成本,提高可及性;如何优化疫苗的储存和运输条件等。
随着对狂犬病毒结构和致病机制的深入了解,以及新型疫苗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将开发出更安全、更有效、更便捷的狂犬病疫苗,为全球狂犬病防控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