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肺复苏周:高危职业人群如何自救?
中国心肺复苏周:高危职业人群如何自救?
每年的6月1-7日是“中国心肺复苏周”,这是由中国医学救援协会和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联合倡议设立的一项全国性的心肺复苏+心脏除颤(CPR·D)科普活动。其目的是通过科普心肺复苏知识,提升民众心脏急救意识,提高院外心脏骤停救治成功率。
在日常生活中,高危职业人群由于工作性质和环境因素,更容易面临心脏骤停的风险。这些人群包括但不限于:长时间从事高强度体力劳动的工人、经常处于高压状态的白领、需要频繁出差的商务人士等。因此,掌握心脏急救知识对于他们来说尤为重要。
当发现有人疑似心脏骤停时,应立即进行现场救护。首先,将患者平卧,拍击其面颊并呼叫,同时用手触摸颈动脉以确认是否有搏动。若患者无反应且无动脉搏动,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心肺复苏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胸外按压:将患者仰卧在硬实平面上,施救者将一只手的手掌下部置于患者胸部正中、两侧乳头之间,另一只手叠放在第一只手上。保持手肘伸直,双肩位于双手的正上方。以每分钟100-120次的速率,将胸部垂直向下推压至少5厘米(2英寸),但不超过6厘米(2.4英寸)。按压时要借助整个身体的重量,而不是仅仅使用手臂。
开放气道:在做过30次胸外按压后,使用仰头抬颏手法打开患者的气道。将手掌放在患者前额,轻轻将头后压。然后用另一只手将其下颌轻轻向前抬起,从而打开气道。
人工呼吸:倾斜头部、抬起下巴以打开气道。捏紧鼻孔进行嘴对嘴呼吸,用嘴巴包住患者的嘴,形成密封。做第一次人工呼吸,持续一秒钟,观察胸部是否出现起伏。如果胸部挺起,则进行第二次人工呼吸。如果没有挺起,则首先重复倾斜头部、抬起下巴的动作,然后进行第二次人工呼吸。注意,人工呼吸次数不要过多,呼吸力度不要过大。两次人工呼吸后,立即重新开始胸部按压,以恢复血流。
在进行心肺复苏的同时,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以便专业医护人员及时到场。此外,还可采取以下措施:
- 稳定情绪:安慰患者,避免其过度紧张和焦虑。
- 避免搬动:尽量减少对患者的搬动,以免加重病情。
- 保持呼吸道畅通:清除口腔异物,保持呼吸道畅通。
- 观察病情: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救治措施。
值得注意的是,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在心脏骤停急救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AED使用流程非常简单,只需要跟随语音提醒操作即可。在能通过急救医疗措施恢复正常心律前,CPR可保持富氧血液流向大脑和其他重要器官。心脏停止跳动时,身体无法获得富氧血液。缺乏富氧血液可能在短短几分钟内造成脑损伤。
据统计,无锡市急救中心凭借过硬的技术、规范的抢救流程以及默契的团队协作,心肺复苏成功率远高于全国3%平均水平。6月,直属分站心肺复苏成功率达到了23.91%,创历史新高。这一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急救人员的专业培训和公众的配合。通过开展各类培训和演练,急救人员熟练掌握了心肺复苏技能,同时公众对急救知识的了解和参与度也在不断提高。
掌握心肺复苏技能,不仅能帮助自己,还能在关键时刻拯救他人生命。让我们一起学习,共同守护身边人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