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卞和献玉到现代课堂:《礼记》中“玉不琢不成器”的教育启示
从卞和献玉到现代课堂:《礼记》中“玉不琢不成器”的教育启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这句流传千古的名言出自西汉戴圣的《礼记·学记》,道出了教育与学习的重要性。玉石不经雕琢,就不能成为有用的器物;人不经过学习,就不能明了大道。这句话不仅揭示了教育的本质,更蕴含着深刻的教育智慧。
卞和献玉:一个关于雕琢的故事
要理解“玉不琢,不成器”的深意,不妨先听一个关于玉石的故事。春秋时期,楚国人卞和在荆山发现了一块璞玉,先后将其献给楚厉王、楚武王和楚文王。
起初献给楚厉王时,宫中玉匠认为是普通石头,厉王以欺君之罪砍去卞和的左脚。楚武王即位后,卞和再次献玉,仍被说成石头,武王砍去他的右脚。楚文王即位后,卞和抱着璞玉在山脚下痛哭三天三夜。文王得知后命人剖开璞玉,发现果然是稀世之宝,将其命名为“和氏璧”。
这个故事生动地诠释了“玉不琢,不成器”的字面意思。璞玉虽有内在价值,但若未经雕琢,便无法展现其真正的美。正如《礼记·学记》中所说:“玉之质美矣,然不琢则不成器。”同样,人若不经过学习,虽有美质,却无法发挥其潜能。
教育的本质:雕琢人性
《礼记·学记》中进一步阐述了教育的重要性:“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治理民众,都将教学化育放在首位。这表明,教育不仅是个人成长的需要,更是国家发展的基石。
从《礼记·学记》的全文来看,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人的品德和能力。正如文中所说:“教学,以大学之道教人而使学之也。古之王者,既尽乎修己治人之道,又以化民成俗非一人之所能独为,故立为学校以教人,而使人莫不由乎学。”
现代教育的启示
在现代社会,这句话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一篇教育论文的修改过程为例,我们可以看到“玉不琢,不成器”的现代诠释。
一位语文教研员在听课时发现,很多语文课堂上存在“师生对话”占据主导地位的现象,学生独立思考、交流碰撞的时间和空间极为有限。这种“面对讲台的学习”往往导致“少数人的学习”“观摩别人的学习”“似懂非懂的旁观”现象普遍。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活动化教学”的理念,倡导改变语文学习中单一听讲的学习方式,采用更多元的学习活动来促进语文学习的真正发生。这正是“玉不琢,不成器”在现代教育中的具体实践。
正如《礼记·学记》中所说:“人而不学,虽有美质,不可恃也。”在当今知识更新迅速的时代,终身学习已成为个人发展的必要条件。而教育的本质,就是帮助每个人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不断雕琢自己,最终成为有用之才。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这句古训,穿越千年,依然熠熠生辉。它提醒我们,无论是个人成长还是国家发展,教育和学习永远是最重要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