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创新驱动产业转型,重振区域经济
大连:创新驱动产业转型,重振区域经济
2024年,大连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9500亿元,同比增长5.2%,这座东北重要的港口城市正在重振经济,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产业转型:新旧动能转换加速
在大连市金州区,一辆蓝白相间的氢燃料电池客车正在紧张测试。这辆由洺源科技(大连)有限公司生产的氢燃料巴士,最高时速可达100公里,续航里程562公里,搭载了新一代大功率氢燃料电池动力系统,是大连布局新能源产业的缩影。
作为东北地区经济总量最大的城市,大连正全力竞速“氢”赛道。洺源科技总经理嵇官成表示,公司已量产20辆氢燃料电池客车,并交付运营。这不仅体现了大连在新能源领域的技术实力,更为城市交通绿色转型提供了新选择。
在智能制造领域,大连宗益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生产线一片繁忙景象。作为这一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企业,公司的机场目视助航设备正源源不断地出口到南美洲、非洲等地。董事长张大力透露,公司在同行业中保持领先一代的技术优势,随着新研发基地的投用,这一优势有望进一步扩大。
近年来,大连梯次培育、接力扶持在各个细分领域掌握“独门绝技”的科技型中小企业。2024年,大连市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2家,累计达到81家;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59家,累计达到435家;累计培育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17家,形成新兴产业千帆竞发、百花争艳之势。
科技创新:打造区域科创中心
在大连英歌石科学城,两座现代化的科研大楼格外引人注目。这里是辽宁滨海实验室和辽宁黄海实验室的所在地,也是大连科技创新的重要引擎。
辽宁滨海实验室依托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聚焦洁净能源领域。实验室实施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吸引国内38家高校、8家中国科学院研究所、近20家企业开展联合技术攻关,截至目前,实验室已部署各类项目50项,项目总金额2.29亿元。辽宁滨海实验室牵头申报的中国科学院前瞻战略科技先导专项“基于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储能关键技术与示范”获批准立项,项目总经费共13.7亿元。
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辽宁黄海实验室瞄准国家、行业及企业需求,围绕新能源、海工、运载等领域的重大需求,聚焦高档数控机床、高端基础件、航空航天装备制造、智能制造及智能装备等重点研究方向,牵头组织申报国家重大专项项目2项、参与7项,申请国拨经费超2.2亿元。实验室研发成果“模拟空天环境下多维动态力精密测量技术与应用”获2023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微纳电子打印制造技术与装备、激光-电弧复合增材制造技术2项成果获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
大连市每年给予每个辽宁实验室最高1亿元补助,用于支持实验室购置科研设备、人才团队引进与培养、实施科研项目、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开展国际合作等。同时,在大连英歌石科学城建设实验室物理空间载体,并根据实验室需要,配建相关配套设施。
开放合作: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
作为东北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大连的开放基因由来已久。改革开放后,这里诞生了中国第一家日资独资企业,设立了中国第一个经济技术开发区。如今,大连已吸引124家世界500强企业累计投资288个项目。
在大连金普新区,全球知名轴承企业斯凯孚集团投资16亿元建设新工厂。这座新工厂将成为斯凯孚集团在全球的绿色智能制造样板工厂。此外,公司还将在大连建设研发中心,推动设计、试验等本地化研发能力。
高水平开放离不开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大连市坚持内外资一致原则,全国第四个、东北首个出台支持外商投资的地方性法规《大连市外商投资促进条例》,并依托自贸试验区先行先试优势,在外商投资促进、保护、管理等方面形成更多可复制可借鉴的创新经验。
同时,深化外资领域“放管服”改革,落实外商投资信息报告制度,发挥外商投资企业信息公示平台作用,提升外商投资管理和服务水平。树立新型外商投资服务理念,建立健全“服务管家”“服务秘书”“商务服务员”“大项目专班”等跟踪服务机制,全方位、全流程、全要素做好重点外资项目服务工作。
2025年6月,世界经济论坛第十五届新领军者年会(夏季达沃斯论坛)将在大连国际会议中心举行。届时,来自世界各地1600余位商界、政界、学术界、社会组织和国际组织的领袖和创新人士将齐聚大连,围绕“未来增长的新前沿”这一主题,为全球经济共谋可持续发展之道。
大连,这座历史悠久的海滨城市,正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产业转型为支撑,以开放合作为动力,重振区域经济,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作为东北全面振兴的重要引擎,大连的未来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