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接种乙肝阻断针:预防乙肝母婴传播的关键一步
新生儿接种乙肝阻断针:预防乙肝母婴传播的关键一步
近年来,我国在乙肝防控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数据显示,新生儿3针乙肝疫苗接种率已达99.6%,首针及时接种率达95.6%,5岁以下儿童HBsAg流行率更是降至0.3%以下,远低于世界卫生组织2030年目标。这一成就的背后,离不开乙肝阻断针这一关键预防措施的广泛应用。
乙肝阻断针:预防乙肝母婴传播的关键武器
乙肝阻断针,即乙肝免疫球蛋白,是预防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重要手段。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肝病中心教授贾继东指出,乙肝阻断针通过提供即时的保护性抗体,有效预防新生儿感染乙肝病毒。对于HBsAg阳性母亲所生的新生儿,出生时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可进一步降低母婴传播的发生率。
“六步法”:确保乙肝母婴阻断成功率
为了确保乙肝母婴阻断的成功,我国制定了一套科学规范的“六步法”流程:
孕产妇在孕早期或初次产前检查时,可免费获得乙肝检测与咨询,尽早明确感染状况。
新生儿出生后12小时内尽早接种第1剂乙肝疫苗。危重症新生儿在生命体征平稳后也应尽早接种。
新生儿出生后12小时内,在不同部位免费肌内注射100国际单位乙肝免疫球蛋白。
宝宝需按时全程接种乙肝疫苗,按照“0、1、6”程序完成后续两剂次接种。对于低体重儿,可能需要额外增加一剂疫苗。
完成最后一剂乙肝疫苗接种后1-2个月,进行免费的乙肝两对半检测,评估免疫效果。
对于低应答或无应答的宝宝,可免费再接种3剂次乙肝疫苗。
通过这一系列规范操作,我国乙肝母婴阻断成功率已达95%以上。特别是在“小贝壳”项目中,高依从性群体甚至实现了0.03%的极低传播率。
成效显著,但仍需努力
尽管我国在乙肝防控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但仍面临一些挑战。据统计,2020年我国乙肝诊断率仅为22%,治疗率仅17%,远低于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2030年达到90%和80%的目标。这表明,提高公众对乙肝的认知度和筛查率仍是当务之急。
专家建议,应分期分阶段推进大规模筛查工作,优先针对重点人群开展筛查。同时,要加大科普宣传力度,消除对乙肝的误解和歧视,提高公众的防治意识。
未来展望:2030年消除乙肝威胁
我国已具备消除乙肝危害的主要条件,但仍需各方共同努力。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创新模式,建立病毒性肝炎防治协作机制,才能实现2030年消除乙肝威胁的目标。通过持续优化筛查策略、提高疫苗接种率和治疗覆盖率,我们有信心在不久的将来,彻底消除乙肝这一公共卫生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