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中美郊区化,为什么不是一回事儿?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中美郊区化,为什么不是一回事儿?

引用
虎嗅网
1.
https://www.huxiu.com/article/2811867.html

郊区化是城市化进程中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但中美两国的郊区化路径却大不相同。美国的郊区化以居住需求为主导,而中国的郊区化则以工业发展为先。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进程上,更反映在背后的原因和产生的影响中。本文将从多个维度对比分析中美郊区化的异同,为理解城市化发展提供新的视角。

中美郊区化进程对比

美国:居住优先的郊区化

美国城市化进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前段缓慢增长期(1609—1830)、中段快速增长期(1830—1920)、后段缓慢增长期(1920—今)。其中,1920年至1970年是郊区化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城市问题日益严重,大都市中心区人口开始向郊区转移。1970年以后,郊区人口正式超过中心区人口,美国进入后郊区化时代。

郊区化在美国主要表现为居住郊区化带动工业、商业、办公的郊区化,从而塑造了美国城市的格局。

中国:工业优先的郊区化

中国城镇化进程经历了停滞与波动期(1949—1978)和快速增长期(1978—今),目前城镇化率已达66.16%。与美国不同的是,中国的郊区化最先发生在生产空间而非生活空间。1950年计划经济时期,大城市郊区开始建设工业卫星城;改革开放后,中心区企业外迁郊区的热潮兴起;1998年住房制度改革后,郊区人口不断增加,带动商业和基础设施完善。

随着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城市外围郊区逐渐成为城市与乡村之间的“缓冲地带”,这是城镇化快速发展的直接结果。

中美郊区化原因对比

郊区化的产生是“市场选择”和“政府引导”共同作用的结果,但中美两国的主导因素有所不同。

美国:市场先于政策

  • 市场选择:美国城市中心区出现“集聚不经济”现象,生产和生活成本增加,边际收益下降,促使人口和企业向郊区分散。郊区的宜居环境、交通发展成为吸引要素。

  • 政府引导:二战后,美国政府通过住房政策、税收政策和高速公路政策来促进郊区化。住房政策鼓励中产阶级迁往郊区,高速公路建设则便利了人口流动。

中国:政策先于市场

  • 政府引导:中国郊区化主要由政府主导。50年代优先发展重工业,80年代实行土地有偿使用制度,90年代住房制度改革,每一步都离不开政府的权衡与引导。

  • 市场选择:中国市场运行受政策影响较大,对郊区化的作用相对被动。但中心区成本上升、郊区设施完善等市场因素也为郊区化提供了动力。

中美郊区化影响对比

对美国的影响

  • 城市结构方面:郊区化使美国城市空间向外扩张,形成多中心化结构。但过度郊区化导致土地资源浪费、生态环境破坏、经济成本居高不下等问题。城市无序蔓延还造成中心区经济空心化。

  • 社会结构方面:郊区化加剧了社会分化与隔离。富人与中产阶级迁往郊区,中心区则成为贫困人口聚居地。郊区中产阶级形成独特的郊区文化,但也面临物质主义与消费主义带来的精神困境。

对中国的影响

  • 城市结构方面:中国郊区化同样带来城市多中心化和过度扩张问题,但对耕地的影响更为突出。由于政策主导,郊区开发可能产生资源错配,甚至出现“鬼城”现象。但中国郊区化并未导致中心区空心化。

  • 社会结构方面:中国郊区化呈现多元化特征,不同收入群体在郊区形成空间隔离。富裕阶层居住在郊区别墅区,中产阶级居住在高级商品房社区,外来人口则在城中村集聚。

总结与启示

郊区化的健康发展需要“市场选择”与“政策引导”相辅相成。对于中国来说,应在政策引导的同时更多发挥市场作用,建设密度适宜的郊区。在规划中既要避免中心区人口流失,也要防止郊区无序蔓延,构建多元复合的社区生态,实现可持续发展。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