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九龄的“下坂走丸”谈吐艺术
张九龄的“下坂走丸”谈吐艺术
“下坂走丸”这个成语出自汉代荀悦的《汉纪·高祖纪一》,形容说话或行事流畅、毫无阻碍的状态。唐朝名相张九龄以其卓越的谈吐艺术,被后人形容为“下坂走丸”,展现了他思维敏捷和卓越的辩论能力。
张九龄(673年—740年),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是唐朝开元年间著名的政治家和诗人。他自幼聪明好学,13岁时就能写出好文章,得到广州刺史王方庆的赞赏。24岁进士及第后,张九龄步入仕途,先后担任校书郎、左拾遗等职务。
张九龄的谈吐艺术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他善于辩论,口才出众;二是他用词精准,诗意超逸。据《旧唐书》记载,张九龄在与宾客讨论经旨时,能够“滔滔不竭,如下阪走丸也”。这种流畅自如的表达能力,使他在朝堂上能够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为国家和百姓谋福利。
在政治生涯中,张九龄多次运用自己的谈吐艺术为国家和百姓谋福利。例如,在担任左拾遗期间,他上书唐玄宗,主张重视地方官人选,纠正重内轻外的风气;在担任中书舍人时,他主持吏部选拔人才,能够公允服人。特别是在担任宰相期间,张九龄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政治主张,如选官应重贤能,不循资历,这些主张对唐朝的繁荣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张九龄的谈吐艺术不仅体现在政治辩论中,还体现在他的文学创作中。作为盛唐前期的重要诗人,他的五言古诗在唐诗发展中有很高的地位。他的代表作《感遇》12首、《望月怀远》等,都是历代传诵的名作。特别是《望月怀远》中的名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展现了他卓越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对自然景物的深刻感悟。
张九龄的谈吐艺术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政治领域,他的直言敢谏和选贤任能的主张,为唐朝的繁荣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文学领域,他的诗歌创作和语言表达艺术,对后世诗人产生了深远影响。特别是他对王维和孟浩然等文学才俊的提携,开创了盛唐田园诗派的风气,为唐朝文学的繁荣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张九龄的一生,展现了他作为一位政治家和诗人的双重身份。他不仅在政治上有所作为,还留下了丰富的文学遗产。他的谈吐艺术,不仅是语言表达的技巧,更是一种智慧和品格的体现。这种谈吐艺术,不仅在唐朝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