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警示:疫情期间青少年游戏成瘾风险加剧,多方联动共筑防护网
专家警示:疫情期间青少年游戏成瘾风险加剧,多方联动共筑防护网
2020年疫情期间,我国近2亿中小学生无法返校,在家上网课成为常态。频繁接触手机和电脑,为学生接触网络游戏提供了机会。很多学生在网课软件与游戏软件之间无缝切换,不仅下课后第一时间开始打游戏,同学之间甚至相互攀比谁在游戏中级别更高,技术更好。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络游戏用户规模达到5.32亿,使用率为58.9%。其中,未成年手机游戏用户中,工作日玩手机游戏日均超过2小时的达到12.5%;在节假日,小学、初中、高中学历段的手机游戏用户,玩手机游戏日均在2小时以上的比例分别提升至14.1%、22.5%和27.3%。
这一数据令人震惊,也引发了社会各界对青少年游戏成瘾问题的担忧。青少年心理健康专家刘彩仪指出,疫情期间,由于学习和娱乐活动大量转移到线上,青少年更容易陷入网络游戏成瘾的困境。她建议家长和学校应采取积极措施,预防和减少游戏成瘾现象的发生。
为什么疫情期间游戏成瘾问题加剧?
疫情期间,青少年游戏成瘾问题为何会加剧?这背后有多重原因:
居家时间增加:疫情期间,学校停课,青少年大部分时间待在家中,接触电子设备的机会增多。
网课与游戏切换方便:许多学生在上网课的同时,可以轻松切换到游戏界面,导致学习和游戏的界限模糊。
社交活动减少:疫情期间,线下社交活动受限,青少年转而通过网络游戏进行社交,增加了游戏时间。
心理因素:疫情带来的不确定性和压力,使一些青少年通过游戏来逃避现实,寻求心理慰藉。
游戏成瘾的危害
游戏成瘾对青少年的影响是全方位的:
学业下降:长时间玩游戏会占用学习时间,导致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下滑。
身心健康受损:缺乏运动会影响身体健康,而游戏中的暴力内容可能对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社交能力退化:过度依赖虚拟社交,可能导致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能力减弱。
情绪问题:游戏成瘾可能导致情绪波动大,容易产生焦虑和抑郁情绪。
如何预防游戏成瘾?
面对这一挑战,家庭、学校和社会需要共同努力,采取综合措施:
- 家庭层面:
- 设定规则:家长应与孩子一起制定合理的游戏时间安排,严格执行。
- 以身作则:家长自己也要合理使用电子设备,为孩子树立榜样。
- 增进沟通:多与孩子交流,了解他们的内心需求,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 培养兴趣:鼓励孩子参与体育、艺术等课外活动,培养多元化的兴趣爱好。
- 学校层面:
- 加强监管:利用技术手段监控学生使用网络的情况,防止沉迷游戏。
- 心理健康教育:开设相关课程,帮助学生认识游戏成瘾的危害。
- 丰富校园生活:组织多样化的校园活动,吸引学生参与,减少对游戏的依赖。
- 社会层面:
- 游戏企业责任:游戏公司应完善防沉迷系统,严格限制未成年人游戏时间。
- 政策支持: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加强对游戏市场的监管。
- 公众教育:通过媒体宣传,提高全社会对游戏成瘾问题的认识。
结语
疫情虽然给青少年游戏成瘾问题带来了新的挑战,但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完全有能力预防和减少这一问题。关键是要建立科学的预防体系,既要关注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也要为他们提供丰富的替代活动,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守护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让他们远离游戏成瘾的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