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纳河畔,文化遗产与时代同频共振
塞纳河畔,文化遗产与时代同频共振
巴黎塞纳河畔是法国首都的文化名片,这里凝聚了从12世纪至20世纪的建筑精华。近年来,巴黎市政府通过“步行化”改造、科技创新应用等措施,让文化遗产与现代生活和谐共存。
1991年,凝聚了巴黎自中世纪至20世纪建筑精髓的塞纳河畔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今年夏天,它化身为奥运会开幕式舞台和赛场,让巴黎以历史与现代交织的面貌闪耀在全球聚光灯下。
这枚人类文明瑰宝之所以保持着不竭的生命力,不仅因为其整体受益于遗产法、城市规划法、环境法等法律保护,更因为对于这些遗存的传承和展示意识铭刻在法国人的骨子里和思维中,从而使它们不断与城市和时代的发展产生互动。记者漫步塞纳河畔,试图探索这场“流动的盛宴”如何与历史潮流“同频共振”。
“一切都是为了连接人与遗产”
塞纳河畔之于巴黎,犹如中轴线之于北京,堪称国家首都的生命线。这里是巴黎的历史与文化命脉所在:河流中央的西岱岛孕育了巴黎城区的起源,岛上的巴黎圣母院和圣礼拜堂是中世纪建筑杰作;河流两岸由风格各异的历史名桥连通,岸边坐落着由历史古迹演变成的艺术宝库卢浮宫、奥赛博物馆,成为1889年世界博览会经典建筑的埃菲尔铁塔,以及影响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全世界城市规划的奥斯曼风格建筑和大道……如今,人们可以漫步和骑行在塞纳河畔,或登上水上巴士,或安坐在岸上的咖啡馆,感受巴黎的前世今生在身边流淌。
不过,这种历史与现代的亲密互动并非“天生”,而是更多源于巴黎人的后天努力。早在入选《世界遗产名录》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为这片遗产群开出诊断单:“该遗址的城市和视觉完整性(从河岸可欣赏到美景)尤其容易受到房地产开发和汽车交通压力的影响……需要严格管控,以完整地保持其突出的普遍价值。”
2012年左右,巴黎市政府顶住“驾车者”等群体施加的压力,着手开启塞纳河畔“步行化”行动。其间,岸边一条开通于1967年的“城市高速公路”告别历史舞台,左岸和右岸分别于2014年和2016年永久取消了汽车通行。2017年4月,占地近10公顷的塞纳河畔公园正式揭幕,两岸分别修建了长达数公里的人行道、运动道和自行车道。
2018年,这场行动以巴黎市颁布的一项法令收尾:“为了(获得)宁静、保护遗址并提高其美学或旅游价值,塞纳河畔从此将保持步行化。”面对这份答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公开为塞纳河畔的整治工作“点赞”,认为“这对于保护塞纳河畔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作出贡献”。
与此同时,这场“步行化”行动也让遗产融入生活、为发展文化旅游让渡了空间。从车水马龙的沥青公路改为植被覆盖的自然环境后,市民与游客也多了一处休闲场所:在路易-菲利普桥下的球场上玩滚球,在步道上的露天咖啡馆小酌一杯,或者在夏天的临时沙滩上享受巴黎难得的阳光,抑或是与爱人坐在岸边静候一场日落……不仅如此,通过架桥、开辟地下通道等方式,岸边的文物古迹和博物馆等场所得到更好的连接,建筑物门前的视野也更为开阔,大大提升了游览的便利性和体验感。而得益于河岸空间的重新规划和步行化,越来越多的酒吧和餐馆在驳船和码头上应运而生。
智慧城市专家卡洛斯·莫雷诺在2018年发表的一篇文章中称赞这场行动取得了“无可否认的巨大成功”:“今天,没有人呼吁让汽车回归河畔。除了散步休闲之外,这里还成为一个可持续的经济命脉:餐饮、旅游和各种活动蓬勃发展。这里汇集了奥赛博物馆、布朗利码头博物馆等丰富的巴黎遗产和人气景点,成为巴黎的高光点之一,也是巴黎、巴黎人乃至整个城市结构的活力证明。”
除了打破空间上的隔阂,巴黎也在设法拉近岸边的历史古迹与现代民众在时间上的距离。如果说现代科技是实现这一目的的得力助手,那么西岱岛上的巴黎古监狱便是积极运用这一工具的“好学生”。
10世纪至14世纪,这组坚实的建筑群曾是法国国王住所;14世纪中叶,随着王室搬离,这里变为议会所在地;从15世纪到大革命,这里成为巴黎最重要的监狱之一,关押过国王路易十六的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等著名囚犯。面对历史如此厚重的一座古迹,如何向当代人讲述它的故事?
自2016年起,巴黎古监狱上线了一款名为“HistoPad”的游览助手。人们可以手持一部平板电脑参观,通过扫描遍布古迹当中的“时空之门”,便可借助增强现实(AR)等技术,一步步“亲历”这座建筑的历史变迁。自从在巴黎古监狱大获成功之后,“HistoPad”也被推广到其他法国古迹当中。
“一切都是为了连接人与遗产。”在法国文化部下属机构就职的巴黎法中友好协会副主席利亚齐德·本哈米在接受采访时说,“有了这项工具,游客、尤其是儿童很快就能理解眼前这座建筑的历史角色,及其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借国际盛会向全球“打广告”
尽管头顶“世界文化遗产”光环已有30余年,塞纳河畔并不满足于坐享其成,而是主动把握机遇,不断向世界“推销”自己,以获得更多的发展资源和机遇。
今年夏天,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时隔百年重返巴黎,为展示法国传统提供了独特机遇。在巴黎举办的第33届夏季奥运会突破窠臼,将开幕式从体育场搬到了塞纳河构成的露天舞台。这也是现代奥运会历史上首次在世界遗产地举办开幕式。
7月26日晚,205个代表团搭乘85艘船只从奥斯特里茨桥出发,沿塞纳河向西航行,途经巴黎圣母院、卢浮宫、奥赛博物馆、杜乐丽花园、协和广场、荣军院、亚历山大三世桥、大皇宫等知名景点,最后来到埃菲尔铁塔附近靠岸。短短六公里,展现了法兰西近现代以来的历史以及杰出的文化艺术成就。
不仅如此,除了仅有的三个全新修建的比赛场馆外,本届奥运会“动员”许多历史古迹“客串”了临时赛场的角色:荣军院广场摇身一变成为射箭赛场,协和广场因霹雳舞、滑板等新兴项目而充满朝气,凡尔赛宫因马术比赛而再次展现高贵基因……诸多文化遗产将其底蕴和可能性展现在全世界的镜头前。
巴黎奥运会也成为法国文化遗产革新和增值的催化剂,塞纳河沿岸的古迹正在谋求将奥运会带来的曝光度和知名度“变现”。
刚刚举办完奥运会马术项目的凡尔赛宫获得“大赛经验”,如今开始设想继续承办体育赛事,今年9月已在与马术协会召开会议讨论此事。该公共机构主席克里斯托夫·勒里博对媒体兴奋地表示:“如果我们能找到既尊重场地、又经济可行的方案,那将是一件了不起的事,因为这完全符合凡尔赛宫的基因,因为它曾经就是一座狩猎行宫。”
另外,位于香榭丽舍大街的大展览馆也在奥运会中“名利双收”。这座美术博物馆最初是为举办1900年世界博览会而兴建,在巴黎奥运会期间成为击剑和跆拳道项目的赛场。该机构负责人迪迪埃·菲西利耶今年6月发起了一项捐赠基金,以向国内外募集私人资金。今年9月,他在接受法国《世界报》采访时透露,随着场馆知名度的上升,新的合约开始找上门来。“以前,我们总是得向外方解释什么是‘香榭丽舍大街上的大展览馆’,现在所有人都知道我们在说什么。”他说,希望“将大展览馆变成外交工具”,向国外推行“让遗产适应当今情感和用途”的理念。
巴黎市政府工作人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自豪地表示:“昨天,外国人爱上了这座城市;明天,他们就有可能愿意为这座城市作出贡献。”
实际上,法国人素来擅长借国际盛会为文化遗产“打广告”。巴黎时装周期间,不论是古监狱博物馆、大小展览馆,还是新桥和凡尔赛宫,都曾与时尚品牌合作举办时装走秀。历史建筑与潮流时装的结合本就抓人眼球,而专业摄影师和互联网传播的加持更是锦上添花。
贵族和皇室研究专家斯特凡纳·贝恩在一篇文章中进一步解释了这种“一箭双雕”之妙:“这是对法国传统文化的绝妙宣传!(这种曝光度)不仅让全世界的人都想来参观我们的古迹,昂贵的场地租金也成为遗产修复的重要资金来源……这些都可以为遗址增添活力。”
为应对气候变化未雨绸缪
全球变暖是21世纪人类面对的主要挑战之一。根据多项研究预测,巴黎可能会在本世纪中叶之前迎来50摄氏度的气温峰值。面对气候威胁,巴黎正紧锣密鼓地筹备相应的城市改造计划等应对之策。目前,巴黎市政府正着手通过加速生态和包容性转型来增强城市的复原力,从而可持续地保护文化遗产。
位于塞纳河右岸的协和广场是关注焦点之一。它处于杜乐丽花园和香榭丽舍大街之间,是曾处决过国王路易十六及其王后的历史古迹,也是目前法国最大的广场之一,巴黎地标建筑卢克索方尖碑便位于其中央。近些年来,它在巴黎人手中迸发出新的生命力:举办橄榄球世界杯,在奥运会期间举办小轮车、滑板和三人篮球赛,还成为巴黎残奥会开幕式的举办地。不过,这处历史遗产和公共空间却也是法国首都最令人担忧的城市“热岛”和交通“热点”之一。
今年9月,法国国家遗产和建筑委员会批准了一项协和广场改造与重建项目。该项目旨在进一步彰显其遗产价值的同时,使之适应新的气候、城市和社会挑战。其中的旗舰措施包括种植超过3公顷植被、增强地面可渗透性,以应对全球变暖;提高广场的舒适度,拆除阻碍通往塞纳河的公路隧道,增强步行和自行车通行的便利性;制定章程以协调短期事件的举办等。
为了审议这一改造项目,遗产、环境、气候、景观和交通等多领域专家共同组建了“协和委员会”。巴黎市长安妮·伊达尔戈在11月的一场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协和广场的改造项目证明,保护文化遗产、预见和应对风险以及为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这些目标是能够同时实现的。
另一项涉及塞纳河畔文化遗产的改造计划同样于近期公布。10月,在距离巴黎圣母院重新开放不到两个月之际,巴黎市政府宣布圣母院周边地区预计于2025年秋季开启改造工作。
该项目最初源于法国前总统奥朗德在任时期酝酿的巴黎城市中心改造计划,它与现任巴黎市政府应对气候挑战的城市改造计划目标相符。最终预计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将大教堂的前庭广场打造成一片“林间空地”,借助树荫和水流在高温天气下实现降温效果;大教堂背后与塞纳河之间将变成一片拥有宽阔草坪的广场,教堂侧面花园也将发展为大型河滨公园;此前位于大教堂广场下方的地下停车场将被改造为室内长廊,兼具气候庇护所和游客接待区的功能,设有书店、咖啡馆、卫生间、行李寄存处等服务设施。
“适应气候变化是我们关心的首要问题之一,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所继承的遗产完全融入21世纪的城市。”伊达尔戈在新闻发布会上强调说。
7月26日,第33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在巴黎举行。这是从直升机视角拍摄的塞纳河。(新华社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