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油站如何保障员工健康?这些防护用品很关键!
加油站如何保障员工健康?这些防护用品很关键!
加油站作为成品油零售的重要场所,其员工长期接触各种化学物质和物理因素,面临着较高的职业健康风险。为了保障员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加油站必须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配备必要的防护用品。本文将从职业危害因素、防护措施、法规要求等方面,探讨加油站如何建立完善的职业健康防护体系。
加油站常见的职业危害因素
加油站的作业环境复杂,存在多种职业危害因素,主要包括化学因素、物理因素和环境因素。
化学因素
加油站的主要化学危害来自汽油和柴油的挥发性有机物,如苯、甲苯、二甲苯等。这些物质具有较强的挥发性和毒性,长期接触可能导致神经系统损害、血液疾病甚至癌症。此外,油气回收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甲基叔丁基醚、甲基环戊二烯三羰基锰等物质,也会对员工健康造成威胁。
物理因素
加油站的物理危害主要包括噪声和工频电场。加油机、卸油设备、发电机等机械设备运行时会产生较大的噪声,长期暴露在高噪声环境中会导致听力下降、睡眠障碍等问题。配电设备运行时产生的工频电场,也可能对员工的神经系统产生影响。
环境因素
夏季高温环境下,露天作业的加油员容易出现中暑、热射病等热相关疾病。此外,加油站的有限空间作业,如污水池、隔油池清淤及油罐维修,存在缺氧、中毒等风险,需要特别关注。
防护措施与防护用品
针对上述职业危害因素,加油站需要采取一系列防护措施,其中防护用品的配备尤为重要。
油气回收系统
在卸油和加油过程中,加油站应配备油气回收系统,通过管道将油气回收到槽车或油罐中,减少有害物质的逸散。这一措施能有效降低挥发性有机物(VOCs)和有毒有害气体的浓度,保护员工的呼吸系统健康。
低噪声设备与隔音设施
为减少噪声危害,加油站应选用低噪声设备,如静音型发电机和低噪声加油机。在油罐区和加油区,应安装隔音设施,如吸音墙和减震装置,降低噪声对作业人员的影响。
个人防护用品
加油站应为员工配备必要的个人防护用品,包括但不限于:
- 防护手套:防止皮肤直接接触油品,避免化学物质吸收
- 防护服:提供全身防护,防止油品溅洒
- 耳塞或耳罩:保护听力,减少噪声伤害
- 防毒面具:在高风险作业时使用,如清淤和设备维修
- 安全帽:防止头部受伤
- 防滑鞋:防止在油污地面滑倒
应急救援设施
加油站应配备消防沙池、灭火器和应急泄漏处理设施,以应对可能的火灾、爆炸和化学品泄漏事故。同时,应建立完善的应急预案,定期进行应急演练,提高员工的应急处置能力。
法规要求与标准规范
加油站的职业健康防护必须符合国家相关法规和标准的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规定,用人单位必须采取有效的职业病防护措施,为劳动者提供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加油站应定期检测作业场所的职业病危害因素,配备符合标准的职业病防护用品,并对员工进行职业卫生培训和宣传教育。
《汽车加油加气加氢站技术标准》(GB 50156-2021)和《加油站作业安全规范》(AQ3010-2022)对加油站的防雷接地、防静电接地、电气设备的防爆要求等作出了详细规定。例如,加油机外壳、电气设备必须进行静电接地,作业区人员上岗时应穿防静电工作服、防静电工作鞋。
实际案例与经验分享
某新建加油站项目在职业病危害预评价中发现,虽然配备了油气回收系统和低噪声设备,但在油罐区和加油区的局部排风设施仍需完善。此外,部分高风险岗位,如负责清理污水处理池和进行设备维修的人员,尚未配备专门的防毒面具或有害气体检测设备。这些发现提示我们,防护用品的配备和使用必须根据具体岗位的风险特点进行差异化管理。
建立完善的健康防护体系
除了配备必要的防护用品,加油站还应建立完善的职业健康防护体系。
职业卫生管理:设立专职的职业卫生管理人员,建立独立的职业卫生管理部门,明确职责,确保管理制度落地。
健康监护:定期开展健康检查并建立健康档案,尤其是对长期接触有害物质的员工进行长期跟踪。
培训与宣传:定期进行职业病防治知识的培训,提高员工的防护意识。通过公告栏、安全会议等多种形式,加强职业病危害的宣传和教育。
持续改进:建立职业安全卫生管理系统的追蹤檢查機制,通过P-D-C-A(規畫-實施-檢查-行動)循環運作模式,持續改善從而防止類似事故的再度發生。
加油站员工的健康防护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硬件设施到管理制度的全方位保障。通过严格执行国家法规标准,配备必要的防护用品,加强职业卫生管理,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职业病的发生,保护员工的身体健康和相关权益。